南韓與台灣在70、80年代的經濟奇蹟,是在缺乏天然資源與大規模市場的情況下達成的,不少研究似乎顯示,這樣的經濟發展成績,是一個特例,其他擁有更多資源的國家不但不曾達成,南韓與台灣後來也難以複製,他們靠的是該時空下的許多政府規劃,不是純粹的自由開放貿易與毫無干預的市場機制,他們也依賴高素質的勞工以及知識和生產力的成長,而這一切並非偶然,高品質的教育必然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我們現今不斷批評我們的教育,是如何浪費學生的青春(包含我自己),但是我們卻不能否定,當時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即便有太多當代人看來荒謬的歷史與政治偏誤,卻是造就了我們這一代可以立足國際的基礎。包括自己在內,我們許多人的批評,都是建立在一個教育既得利益者的角色,雖然我們的批評與教育的願景並不衝突,因為我們的出發點仍是良善,是希望精益求精,讓教育可以因應時空環境的變化。
然而,年輕一輩對於教育體制的批判、演變,到對於政治箝制的反思,對於部分人來說,看成是一種破壞秩序、傷害法治、甚至戕害經濟發展的行為(甚至潮流),如果他們潛意識裡對比的是美加、紐澳、歐洲先進國家,在這太平盛世裡的年輕一輩,那對我來說就有些蘋果比橘子的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