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與台灣在70、80年代的經濟奇蹟,是在缺乏天然資源與大規模市場的情況下達成的,不少研究似乎顯示,這樣的經濟發展成績,是一個特例,其他擁有更多資源的國家不但不曾達成,南韓與台灣後來也難以複製,他們靠的是該時空下的許多政府規劃,不是純粹的自由開放貿易與毫無干預的市場機制,他們也依賴高素質的勞工以及知識和生產力的成長,而這一切並非偶然,高品質的教育必然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我們現今不斷批評我們的教育,是如何浪費學生的青春(包含我自己),但是我們卻不能否定,當時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即便有太多當代人看來荒謬的歷史與政治偏誤,卻是造就了我們這一代可以立足國際的基礎。包括自己在內,我們許多人的批評,都是建立在一個教育既得利益者的角色,雖然我們的批評與教育的願景並不衝突,因為我們的出發點仍是良善,是希望精益求精,讓教育可以因應時空環境的變化。
然而,年輕一輩對於教育體制的批判、演變,到對於政治箝制的反思,對於部分人來說,看成是一種破壞秩序、傷害法治、甚至戕害經濟發展的行為(甚至潮流),如果他們潛意識裡對比的是美加、紐澳、歐洲先進國家,在這太平盛世裡的年輕一輩,那對我來說就有些蘋果比橘子的扭曲了。
首先,這些國家許多都有比南韓與台灣更豐富的天然資源(如紐澳、美加),他們的天然資源可以支持其移民政策,然後創造持續經濟成長與財富,所以他們的發展背景與經濟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更需要關注種族與移民問題,而非政府的策略式經濟布局。另一方面,這些國家更早開始享受工業革命的成果,也更早承襲法國大革命以來的自由民主法治思想,他們的政治、法律、以及經濟生產力基礎,都是60年代才開始慢慢進入工業化的南韓與台灣難以想像的。
換句話來說,拿2010年代的南韓與台灣的學生反動,來對比1990年代的歐美國家學生在社會裡扮演的角色,都是不恰當的。1990年代的歐美國家,除了依靠移民人口成長與天然資源的經濟發展基礎之外,基本上都早已經進入後工業革命的「微成長」時期,教育與政治體系也早已經穩定並且脫離了單一政黨的政治性規劃,他們大多關注的不少是移民、種族與尊嚴問題。
但是南韓與台灣,在正式進入「微成長」時期之後,教育與政治才面臨轉型問題,他們還沒有迫切的種族或移民問題需要探討。若經濟的微成長,其實是經濟發展歷程的必然,而學生對於教育與政治的反省,註定會在經濟進入平緩成長這個時間點出現。所以我甚至會這樣假設,對於教育與公民政治的反思,只是剛好與經濟的微成長,有時間上的巧合,並非必有因果關係。
簡單來說,先進國家他們早就完成了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功課(經濟發展、政治體系),他們現在正在做的功課是移民、高失業率等問題,我們剛剛修完了經濟學分,正在修政治學分,經濟緩成長不是因為修政治學分的關係,是因為你從80分到90分,本來就是比20到30分更加緩慢的過程。
而且,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與脈絡,和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是高度控制經濟下的成果,如今高度控制經濟走到了瓶頸,我們反過來檢討這種「政治控制」,看起來像批鬥,其實是無奈,因為經濟發展註定隨著稀缺的天然資源以及有限的人口成長而緩慢,因此焦點必然轉向分配正義以及脫離政治意識箝制的個人發展。
有沒有可能,台灣過去驚人的經濟發展時期,像是一個人身體成長的青春期,所以這個時期發育最快,每年長高15公分。但是現在的台灣,可能已經進入身體年齡的20歲,這時候還在期盼能夠每年長高15公分,實在是不切實際。假設過去每年長高15公分的時候,每天都在吃鈣片,現在不長高了,就歸咎於沒有每天吃鈣片,結果就繼續吃鈣片,發現還是沒有用,因此就再找其他的營養補給品。其實問題不在於營養品,問題在於時空環境已經不同了。
如果我們假設,在這個時空下的台灣,天然資源依然稀缺、國內市場依然侷限、大量移民與高生育率也不太可能發生在台灣,我們對於經濟發展的期待,就不應該是633(6% GDP年成長/3%失業率/3萬美元年均國民所得) ,說不定應該是366(3%GDP成長/6%失業率/6萬台幣月均國民所得),因為要有務實但具有挑戰的目標,才會有正確的發展策略。
我們不是不要經濟成長,但不要因為沒有達到過去的經濟成長,歸咎於民眾的仇富與反商。我們仍然要經濟成長,但是如果我們體認到,未來台灣的經濟成長,在可預期的人口結構下,高標應該是3%、及格是2%,說不定我們的經濟發展策略會大不相同。我們也許因此會發展出更永續的產業、更均衡發展的經濟成果,而非選擇高耗能、但只創造出少數人財富的經濟策略。畢竟,一個追求3%成長與追求6%成長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不過當下的另一個問題,可能是我們連3%的經濟成長都難以達成,公平正義的理想卻又離一般民眾很遙遠。
其實如果理解,我們現在的國家與人民,已經不是處於仍在追求身體成長的青春期,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這時候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我們的挑戰與共同的功課。青春期時候的台灣,像是學生,那時候的重點在追求身體的健康成長,以及學習與思考能力的鍛鍊,所以我們追求經濟成長與培養國民智識;現在的台灣,像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我們仍然要求身體的溫飽,所以經濟的成長仍然要持續,但不再是像從前那麼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已經脫離了三餐不繼,雖然我們仍然想要從鬍鬚張魯肉飯,升級到鼎泰豐;我們這時候會開始關心分配、關心弱勢、關心永續、關心個人自主,那些許多歐美國家早已學會的事,我們現在才在學習。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每天只關心如何升級變成鼎泰豐還是三井,畢竟有些人真的是這樣;可是不能否認的是,當許多人發現從鼎泰豐再往上升級,其實帶給自己的滿足感,不如去建立一個「身心健全」的社會,那麼那些在許多人眼裡是仇富、是破壞秩序的動亂,其實只是一個很自然的趨勢。這些人不是想要出家,他們只是不想整天都在想如何出人頭地,他們其實甘於平凡的生活,覺得做自己很好。
但下一個問題則是,他們今天可以「做自己」,但是明天呢?明年呢?現在他們有這個空間可以做自己,五年後他們還可以嗎?所以很多近年的學生運動、公民運動,我相信是這樣來的。他們真的不是吃飽沒事,他們現在可以好好做自己,沒有人干涉,問題是他們憂慮五年後的自己、甚至自己的子孫,能不能像他們一樣做自己。諷刺的是,因為上一代人在經濟上的努力,所以讓這一代的人,有餘裕可以做自己,但上一代的人,又不太想讓這一代的人做自己。
我認為比起像德國面臨的難民問題,美國的移民與恐怖攻擊問題,台灣的問題相對要單純一些。他們更像是已經成家立業的壯年人,要處理的是沒有對錯的婚姻問題、教養問題、兼顧家庭與事業等等;但台灣比較像是離開學校的新鮮人,有能力賺錢了,雖然還是看這些歐美主管的臉色,但同時我們也在學習,如何有品質的生活、如何利己也利他,如何賺錢卻也培養興趣陶冶心靈,如何不被老闆壓榨並且對職場不公平的待遇說不,如何忘掉學校的考試其實在職場一點也不適用…
也許忘掉過去台灣光榮的經濟成長的偶然,對於台灣進入下一階段的「人生」,會是一個更好的祝福。
雖然我們現今不斷批評我們的教育,是如何浪費學生的青春(包含我自己),但是我們卻不能否定,當時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即便有太多當代人看來荒謬的歷史與政治偏誤,卻是造就了我們這一代可以立足國際的基礎。包括自己在內,我們許多人的批評,都是建立在一個教育既得利益者的角色,雖然我們的批評與教育的願景並不衝突,因為我們的出發點仍是良善,是希望精益求精,讓教育可以因應時空環境的變化。
然而,年輕一輩對於教育體制的批判、演變,到對於政治箝制的反思,對於部分人來說,看成是一種破壞秩序、傷害法治、甚至戕害經濟發展的行為(甚至潮流),如果他們潛意識裡對比的是美加、紐澳、歐洲先進國家,在這太平盛世裡的年輕一輩,那對我來說就有些蘋果比橘子的扭曲了。
首先,這些國家許多都有比南韓與台灣更豐富的天然資源(如紐澳、美加),他們的天然資源可以支持其移民政策,然後創造持續經濟成長與財富,所以他們的發展背景與經濟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更需要關注種族與移民問題,而非政府的策略式經濟布局。另一方面,這些國家更早開始享受工業革命的成果,也更早承襲法國大革命以來的自由民主法治思想,他們的政治、法律、以及經濟生產力基礎,都是60年代才開始慢慢進入工業化的南韓與台灣難以想像的。
換句話來說,拿2010年代的南韓與台灣的學生反動,來對比1990年代的歐美國家學生在社會裡扮演的角色,都是不恰當的。1990年代的歐美國家,除了依靠移民人口成長與天然資源的經濟發展基礎之外,基本上都早已經進入後工業革命的「微成長」時期,教育與政治體系也早已經穩定並且脫離了單一政黨的政治性規劃,他們大多關注的不少是移民、種族與尊嚴問題。
但是南韓與台灣,在正式進入「微成長」時期之後,教育與政治才面臨轉型問題,他們還沒有迫切的種族或移民問題需要探討。若經濟的微成長,其實是經濟發展歷程的必然,而學生對於教育與政治的反省,註定會在經濟進入平緩成長這個時間點出現。所以我甚至會這樣假設,對於教育與公民政治的反思,只是剛好與經濟的微成長,有時間上的巧合,並非必有因果關係。
簡單來說,先進國家他們早就完成了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功課(經濟發展、政治體系),他們現在正在做的功課是移民、高失業率等問題,我們剛剛修完了經濟學分,正在修政治學分,經濟緩成長不是因為修政治學分的關係,是因為你從80分到90分,本來就是比20到30分更加緩慢的過程。
而且,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與脈絡,和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是高度控制經濟下的成果,如今高度控制經濟走到了瓶頸,我們反過來檢討這種「政治控制」,看起來像批鬥,其實是無奈,因為經濟發展註定隨著稀缺的天然資源以及有限的人口成長而緩慢,因此焦點必然轉向分配正義以及脫離政治意識箝制的個人發展。
有沒有可能,台灣過去驚人的經濟發展時期,像是一個人身體成長的青春期,所以這個時期發育最快,每年長高15公分。但是現在的台灣,可能已經進入身體年齡的20歲,這時候還在期盼能夠每年長高15公分,實在是不切實際。假設過去每年長高15公分的時候,每天都在吃鈣片,現在不長高了,就歸咎於沒有每天吃鈣片,結果就繼續吃鈣片,發現還是沒有用,因此就再找其他的營養補給品。其實問題不在於營養品,問題在於時空環境已經不同了。
如果我們假設,在這個時空下的台灣,天然資源依然稀缺、國內市場依然侷限、大量移民與高生育率也不太可能發生在台灣,我們對於經濟發展的期待,就不應該是633(6% GDP年成長/3%失業率/3萬美元年均國民所得) ,說不定應該是366(3%GDP成長/6%失業率/6萬台幣月均國民所得),因為要有務實但具有挑戰的目標,才會有正確的發展策略。
我們不是不要經濟成長,但不要因為沒有達到過去的經濟成長,歸咎於民眾的仇富與反商。我們仍然要經濟成長,但是如果我們體認到,未來台灣的經濟成長,在可預期的人口結構下,高標應該是3%、及格是2%,說不定我們的經濟發展策略會大不相同。我們也許因此會發展出更永續的產業、更均衡發展的經濟成果,而非選擇高耗能、但只創造出少數人財富的經濟策略。畢竟,一個追求3%成長與追求6%成長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不過當下的另一個問題,可能是我們連3%的經濟成長都難以達成,公平正義的理想卻又離一般民眾很遙遠。
其實如果理解,我們現在的國家與人民,已經不是處於仍在追求身體成長的青春期,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這時候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我們的挑戰與共同的功課。青春期時候的台灣,像是學生,那時候的重點在追求身體的健康成長,以及學習與思考能力的鍛鍊,所以我們追求經濟成長與培養國民智識;現在的台灣,像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我們仍然要求身體的溫飽,所以經濟的成長仍然要持續,但不再是像從前那麼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已經脫離了三餐不繼,雖然我們仍然想要從鬍鬚張魯肉飯,升級到鼎泰豐;我們這時候會開始關心分配、關心弱勢、關心永續、關心個人自主,那些許多歐美國家早已學會的事,我們現在才在學習。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每天只關心如何升級變成鼎泰豐還是三井,畢竟有些人真的是這樣;可是不能否認的是,當許多人發現從鼎泰豐再往上升級,其實帶給自己的滿足感,不如去建立一個「身心健全」的社會,那麼那些在許多人眼裡是仇富、是破壞秩序的動亂,其實只是一個很自然的趨勢。這些人不是想要出家,他們只是不想整天都在想如何出人頭地,他們其實甘於平凡的生活,覺得做自己很好。
但下一個問題則是,他們今天可以「做自己」,但是明天呢?明年呢?現在他們有這個空間可以做自己,五年後他們還可以嗎?所以很多近年的學生運動、公民運動,我相信是這樣來的。他們真的不是吃飽沒事,他們現在可以好好做自己,沒有人干涉,問題是他們憂慮五年後的自己、甚至自己的子孫,能不能像他們一樣做自己。諷刺的是,因為上一代人在經濟上的努力,所以讓這一代的人,有餘裕可以做自己,但上一代的人,又不太想讓這一代的人做自己。
我認為比起像德國面臨的難民問題,美國的移民與恐怖攻擊問題,台灣的問題相對要單純一些。他們更像是已經成家立業的壯年人,要處理的是沒有對錯的婚姻問題、教養問題、兼顧家庭與事業等等;但台灣比較像是離開學校的新鮮人,有能力賺錢了,雖然還是看這些歐美主管的臉色,但同時我們也在學習,如何有品質的生活、如何利己也利他,如何賺錢卻也培養興趣陶冶心靈,如何不被老闆壓榨並且對職場不公平的待遇說不,如何忘掉學校的考試其實在職場一點也不適用…
也許忘掉過去台灣光榮的經濟成長的偶然,對於台灣進入下一階段的「人生」,會是一個更好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