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書看不多,所以不好意思推薦什麼書,就像你叫我推薦好吃的茄子料理,我一定會問你有事嗎。我也不是姓什麼祖柏克或蓋茲之類的名人,沒有人會對我的書單有興趣,況且如果讓人知道我這年紀還在鑽研小王子,好像會有點害羞。
不過這本我在出差的飛機上看完的書,倒是第一次讓我想要推薦給我的親友。書裡的故事淺顯易懂,唯一你需要了解的是一點加護病房、化療、老化、氣切之類的概念。不是醫學上的了解,只是可以幫助閱讀過程的臨場感。要推薦的理由很簡單,每個人都會死,大部分的人都會老,就算還沒死、還沒老,身邊也可能有人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老化、照護、或臨終之類的過程。
只不過這中文書名我覺得有點不那麼適切,雖然叫做「凝視死亡」,但我覺得書裡面更多的內容不是關於死亡,而是關於活著;作者不是要教我們「怎麼死」,而是值得想想「如何活」。
當我們平時想到如何有意義地活著的時候,其實都存在太多假設,大多數的基本假設是,我們都還有好多好多年可以活著,而且是身心健康地活著。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對於有意義的活著的想像,很容易就像我們在臉書看到的一大堆文章一樣,追求夢想、改變世界、享受生活、一輩子一定要去的10個奇景...
然而當「獨立生活」這個條件從我們自己或親人身上除掉的時候,所謂活著的意義,甚至定義,都受到了挑戰。這部份的挑戰,因為醫學的進步,以及社會生活型態的改變,而變得更加複雜。
醫學幫助我們延後向死亡投降的時間,但也可能增加我們掙扎的痛苦?什麼時候,我們該覺悟,投降輸一半?我們願意用什麼樣的代價,來寫完人生的最後一章?最後一哩路,我們要的是尊嚴、是陪伴、還是讓這一哩路走得更慢一些?
這些問題我以前都覺得,等到我快要到那一哩路的時候,再來想清楚就好了,可能差不多倒數第七哩路的時候,我應該就有足夠時間可以考慮清楚吧。然而我在閱讀的當下,卻突然覺得,其實這麼重要的問題,我們竟然都一直有意無意的迴避,即使我們沒人知道,離那最後一哩路還有多遠,或多近。弔詭的是,我們反而可以在離這最後一哩路很遠的時候討論,然而一旦我們意識到,這最後一哩路好像已經迫近的時候,我們卻又逃避這些問題。
而且更諷刺的事實是,甚至身邊有重要的人,都已經走完了最後一哩路,我都沒機會,問他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