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四個慾望城市,哪個屬於妳?(2)
Rebecca,與「程又青」一樣是三十歲的台灣輕熟女,她在香港金融圈工作了幾年,她的年薪是許多台灣受薪階級難以想像的數字,她住在中環半山的大廈,雖然不過就是兩房二十坪左右大的房子,但月租金也已經遠高於多數台北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
Rebecca平日總是深色套裝與高跟鞋在高樓林立的中環出沒,除了偶而出入的高級酒吧與服務專業但又稍嫌冰冷的美食餐廳,香港機場也是她熟悉的地方,無論是為了商務旅行還是度假。
香港對Rebecca來說,是個為了工作與事業而來停泊的港口,當然稱不上她的家,所以她每年要搭乘好幾趟的國泰航空回台北,就是為了感受家鄉「隨招隨停」(有的時候「不招也停」)的計程車、不管你坐多久都不會有店員給你白眼或客人跟你併桌的個性咖啡店、以及彬彬有禮、態度卑微的便利商店店員。
其實在香港住了幾年,Rebecca也已經很適應這裡緊迫地讓人爆炸的步調、壓迫地讓人窒息的生活空間,畢竟以她的收入,她可以買到許多甚至連當地人都沒有的服務與空間。Rebecca總對她台灣的朋友說:「在台灣的窮人比香港的窮人開心多了,要窮要窮在台灣,要富就來香港當台勞吧」。
Rebecca在香港不乏人追求,這些與她交往或約會過的人,多與她一樣在中環或九龍站的金融商圈工作,他們全都操著流利的英語,大都有多年在英語系國家受教育成長的背景。平均而言,他們品味紅酒的能力當然不輸那些台灣金融圈的「副總經理」們,只不過他們出入的場所,無論是蘭桂坊的酒吧,還是各個金融大樓裡的lounge bar,都沒有機會認識什麼「揪瞇正妹」,而都是與他們平起平坐的金融同業套裝熟女或是時尚流行的粉領都會女。
在香港中環,亞洲的華爾街,金融白領的密集度像是士林夜市裡的攤販與人潮,這些許多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金融白領男,無論是香港人、台灣人、還是所謂的ABC,彼此在香港這塊小小土地上(或者說中環商圈裡),對於異性的競爭也是像香港房地產一樣寸土寸金那般激烈。
但許多香港男性,無論學歷高低,都私底下對於香港女性的整體形象有所偏見,「本土貨」給他們的印象總是昂貴並且維護費用高(high maintenance),無論是真相還是以偏概全,總之這時候Made In Taiwan,如Rebecca這樣的女性,就成了相當受歡迎的選項。而且對於這些香港高薪男性商務人士來說,Rebecca在職場見過世面,觀念好溝通,但又保有台灣傳統的女性美德(那是什麼?),簡直就是內外兼修。尤其在香港商務人士出沒的都會中心,缺乏像台灣的「揪瞇正妹」 來跟Rebecca這型的知性都會女子競爭,所以香港高薪白領男子如果要選擇台灣女性伴侶,通常只有Rebecca這種「黑莓機」類型,沒有揪瞇正妹這種「Sony Ericsson」的花俏產品來攪局 。
Rebecca最近的對象,是個避險基金的經理人,雖然最近金融業不是很景氣,但是兩個人還是有共同規劃未來的準備。只是Rebecca有點疑惑,她一直以為台灣才是她的家,如今就要在另一個比台灣更小的小島上落地生根、建立家庭,她總無法想像自己在這個地方十年後的光景,因為香港這個地方,人們總是來來去去,有錢賺就留,沒錢賺就走,Rebecca也不知道自己十年之後會在哪裡?回台灣?在香港?還是另一個城市?
照片註解:有人問我是不是只要去香港都可以像這照片中的女主角高圓圓一樣,一邊有古天樂這樣的banker、一邊有吳彥祖這樣的建築師,同時猛烈追求?我的回答是,如果你長得像高圓圓,當然是有機會的。台北不是盛產banker的地方,所以長得帥的banker當然難以遇到;台北的建築師也不如香港那麼多、又國際化,所以要找到吳彥祖這種建築師,也可能要等到海枯石爛。雖然你在香港比較容易遇到帥的banker與建築師,但是有沒有像電影裡那麼浪漫專情,我就不好意思縮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