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4日 星期四

昆西入香江

香港居,大不易。

三天下來,差不多看了快三十間的公寓,可是卻還是無法決定。

無法決定的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我的預算。管理顧問業比起銀行業是次一等的金錢奴隸,銀行工作者為錢賣命賣身,還有住房補貼(housing allowance),我們管理顧問業卻得自己掏腰包,所以為了我看不見的未來,我必須審慎控制我的預算,畢竟這會是我生活上最大的開銷。此外,香港寸土寸金,也許不比紐約曼哈頓,但是比起台北與我住的洛杉磯Westwood,租金總是讓我瞠目結舌。

另一個拖延我決定的因素是我自己的挑剔。我第一天的時候並沒有發現這點,我看完八間公寓之後,以為自己會很快就決定了,可是等我看過更多不同的房子、景觀、與居住環境,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挑剔,而我的預算顯然無法滿足我的挑剔。而且我的挑剔有一部份是來自我被南加州與Westwood寵壞的習慣。在洛杉磯的Westwood,公寓就算不是很新,也會因為加州陽光的因素看起來明亮而寬敞。我在那裡住了舒服的兩年,出入有車代步、早晨有陽光、晚上有星星,對面就是公園與網球場,超級市場與餐廳也是在走路可以到達的地方。我居住的週邊環境(neighborhood)好極了。就是因為如此,我在香港找房子,把過去那兩年的壞習慣帶來。我想要新一點的地方、要明亮的感覺、要有善良且有水準的鄰居...

可是我畢竟在台北活了二十幾年,台北人的習慣也是有的。我希望樓下就有7-11,也希望大眾交通工具方便、最好左手是超市、右手是銀行、往前一步是精緻餐廳與咖啡館、回頭一拐又是書店或綠地。我喜歡到哪都方便的感覺,也喜歡半夜可以出去買宵夜的感覺。可是這種台北人習慣與南加州習慣是有點衝突的,這樣的衝突讓我難以取捨。

如果我是從曼哈頓搬過來香港,我猜想應該會比較好找房子,因為由簡入奢易,曼哈頓這麼貴、這麼髒、這麼亂,如果在曼哈頓能住的開心,在香港一定有很多合適的地方給我,而且還便宜一點,並且方便性也一點不輸曼哈頓,連計程車都便宜多了。

如果是從台北來,我想也不會太難。台北也是屬於擁擠而方便的都市,跟香港的屬性接近。

但我雖從台北來,可是又擺脫不了對加州的眷戀。香港某方面跟我的加州性格(溫帶海洋性氣候性格或地中海行氣候性格)格格不入。我這一個雙面人,怎麼找的到我心中的天堂?

我的台北性格,讓我很喜歡香港島地鐵站沿線的熱鬧與方便,所以我看了銅鑼灣、天后、北角這些地方的房子,也慎重考慮;可是我的加州性格,讓我喜歡跑馬地的安靜與高水準鄰居(跑馬地感覺也像台北的天母),更喜愛奧運城的明亮與海港景色。雙重性格讓我的香港居,更不易。

有一天我在奧運城(Olympic,在九龍地鐵沿線上,離中環只有兩站的距離)參觀了一間公寓,那間公寓有非常好的海景。午後的日照透過落地窗,灑在全新的白色大理石磁磚上,讓我踏進屋子裡的時候,差點忘了自己是在香港不是在加州。屋子的陳設、空間與裝潢都很理想;而該建築物的鄰居雖多,但看起來都有一點水準,而且公共設施完善,有健身房、露天游泳池等等。我幻想自己如果住在這裡,就算沒法看見夕陽,也可以見的到夜景或星空,偶而還可以去使用游泳池,多麼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念頭又一轉,發現自己或許根本不屬於這裡。我沒法看見夕陽就算了,我回到家都不知半夜幾點了,當然倒頭就睡,還有力氣數星星?更重要的問題是,無論我住的地方有多麼好,如果我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香港,那我的游泳池是給我的訪客使用、我的公寓是給朋友開趴替用的嗎?

或許,一個像這樣美好的地方,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卻有便捷的交通與生活機能,是給有家庭的人的,不是像我這樣的「游牧民族」...這個地方是設計給人家生根,不是設計讓我漂泊。

想到這個地方,就突然感覺到自己與這個城市之間的疏離。

我這幾天「一步一腳印」,為的就是找到我在香港的「家」,可是當我看到那個舒適理想的畫面在眼前時,就會有個旁白OS出現一些聲音:「別傻了,你根本不可能過那樣的生活,這裡不會是你的『家』,頂多是你的『帳棚』,一個有電視機與床的帳棚罷了。你總是只在這搭營幾天,然後又要飛到另一個地方打獵,下個季節才會再回來...」這是一個很諷刺的聲音。我用「家」的標準來選擇我眼前所檢視的每間公寓,可是每一間公寓,無論符合我的「台北標準」還是「加州標準」,都只是多餘;對於一個只提供睡覺、洗澡與放衣服的地方來說,每一間公寓都超出標準太多。

2006年8月20日 星期日

Endless packing and unpacking

每一次在出遠門的前一天,總會打包行李到天亮。此刻也不例外,外頭的天色已經全亮了,我三四個小時之後就要出發到香港了。

總會打包到天亮的原因,一定跟我凡事愛拖延的毛病有關。我這種緩事緩辦、急事也緩辦的習慣實在不好,雖然常常搞的自己非常有效率(受迫性的,因為都拖到火燒屁股,沒效率就會死人了),但是這樣總是會挑戰做事的品質與自己的體力。看來貝恩小姐納我為婿的時候顯然不知道我這個毛病。

幾乎就是整整兩年前,我也是整理行李到早上六點多,整夜沒睡,然後再把我要送人的腳踏車騎到對方家(熬夜還要騎車,真是危險),順便載走我要歸還的音響。這是我的「行李箱日子」的開端(雖然以前去葡萄牙的時候也應該整理過行李,可是好像都沒有那麼完備,記憶也一點沒留下)。

出國兩年,因為我的衣櫃空間有限,所以我的一個大行李箱總是繼續用來放置我的衣物。轉眼間,我完成了在安德生的所有學業,在今年三月底打包行李運回台灣,最後在我公寓的那幾天幾乎是天天見到天亮。

短暫回台灣一趟之後,我又飛回美國,開始我的南北美之旅。在北美的時候是春、夏季,我不用攜帶什麼厚重的衣服,只是每天帶著我的行李箱與睡袋,到北美各個城市的朋友家投宿。後來去了南美,我要換上冬天保暖的衣服,行李箱也是四處跟著我奔波。Packing and unpacking變成這段時間最主要的章節段落。

等到我畢業典禮完,自己徹底消失在北美大陸,我的行李箱仍然沒有離開我的生活。在台灣的這兩個月,因為家裡已經沒有自己的房間,自己所有家當都在「紙箱」裡,而許多我即將帶去香港或在台灣時會用到的衣物,也都暫時存放在我的行李箱,我這行李箱就像是我在台北的衣櫥。

如今再一次,打包到天亮,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即使這種熟悉似乎包含了某種程度自虐性的不堪經歷(簡稱犯賤)...

其實,這一次,我還是有點捨不得。雖然香港很近、Skype很好用,這次甚至連時差都沒了,但還是覺得自己某種程度上離開了家人與朋友。但尤其捨不得的是,我的假期。感覺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也最長的美好假期了。以後我就算沒有工作,也不太可能像這幾個月一樣悠哉了吧!這個假期廣義來說是從去年的十一月初開始的,到今年八月底正式結束,將近十個月。在我未來的人生之中,還會有任何的「十個月」是像這段時間一樣,找到工作卻又不用工作的嗎?

無論再怎麼頹廢、再怎麼犯賤,我的假期都將告終。我要告別我熟悉且喜愛的擔擔麵與紅油抄手,告別睡到自然醒的恍惚萎糜,也告別自己對朋友「約了就走」的機動性與灑脫(就是我沒正事幹,誰約我我就赴約)。這段假期雖然沒什麼精彩絕倫高潮迭起感人肺腑盪氣迴腸的故事情節或人生經驗,但是擁有「貨真價實」的假期,怎麼說自己都是賺到了。

感謝這段時間有許多舊朋友讓我體會到往日時光的美好與酒越醇越香的道理,也有不少新朋友讓我再次確認朋友不嫌少與新朋友新體驗的定律。我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包容與吃喝拉撒的援助,以及王建民的精彩好投、大舒馬克與阿隆佐的較勁、全民大悶鍋的製作班底與演員...感謝名單很長,要說完可能趕不上飛機,總之一句話:「我真的是很不想開學!」

2006年8月7日 星期一

誰變了?

「十幾年了!」
明明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在台北見面聚會的朋友,卻常常是一些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不管男生還是女生。
有時候總是會聊到,誰誰誰變了、誰誰誰還是老樣子,也要比較看看是妳變的多還是我變的多。

妳是怎麼變的?

妳像是從偏僻小島來到中原武林,見到許多高手博大精深的本領,也看見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武林各家絕學,妳雖然不能盡通,但至少親眼所見,才知道世界之浩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並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實,但是給自己的刺激與挑戰,才是珍貴的。

等到幾個春夏秋冬之後,衣錦還鄉,果真是一身絕學。那些在家鄉的朋友,稱讚妳、羨慕妳、還要妳教她們幾套好功夫。

妳好得意,妳告訴她們,妳在這段時間,嘗了多少苦頭,才練成這些武林絕學。如果有人得意地告訴妳,他昨天學會了什麼厲害招式,妳可能會好心告訴他,如果遇到高手,這些招式一點也派不上用場,然後妳再傳授他更有用的功夫。

妳跟他們說,如果有機會,千萬要去取經一次,見識一下武林江湖與如雲高手。妳說再苦都值得。

妳很自信,因為見多識廣;妳成熟,因為受過挫折。妳不再天真,因為在戰場上,天真不能殺敵。妳的世界變大了,妳的標準提高了。

妳變得更有身價,也懂得如何對自己好,妳甚至知道如何讓自己擠身上流。至於,那些家鄉的老朋友呢?重情義的妳,當然不會對她們無情,尤其妳是這麼有教養的人。

妳也總是能夠很冷靜的分析,可是妳每天早上醒來,發現身旁的那個人也許跟不上妳的腳步。妳看著他的眼神,妳知道妳看透了他、他卻看不透妳。就算妳曾經愛過他,可是當妳在經歷風風雨雨的時候,他不在妳身旁,他不明白妳有過滄桑。

妳說話的時候,會覺得對方聽不懂,所以也懶得贅述。妳對待他的標準跟對待自己不同,因為妳覺得要求自己的標準應該更高一些。這不只是嚴以律己的情操,而是一種隱藏的驕傲,妳心裡想,反正這個在眼前跟我說話的人,不如我閱歷豐富,我說的話他也未必聽的懂,因此也不必苛求他能夠完全理解我說的各種名詞(雖然那不過是一些google上都能找到的名詞罷了)。

妳變得更好,可是也更孤單。妳說妳更包容,其實是更驕傲。

妳在找尋跟妳同樣程度的人,妳在尋找知音,可是妳的知音已經隨著妳的成長而越來越少。

2006年8月4日 星期五

案例研討

前言:前陣子在與某個女性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們討論了目前彼此觀察到的現象。以下言論,沒有經過任何統計分析或市場調查,純屬個人臆測與假設。如有誇大不實,純屬正常。

非常男女之熟女過剩

理論上,在台灣社會,從1978年到1972年出生的男女比例不應相差太多。然而,有人跟我說這個年紀區間的女人(簡稱熟女),目前似乎有過高比例的熟女沒有合適對象[註1]。除了因為男女婚姻與愛情市場,自古以來就缺乏市場效率之外,我們還歸納出以下幾點原因。

A. 男女品質之變異性
簡單說,女生品質都差不多,但男生差很多,通常品質最好的族群集中在Gay的族群中。這裡所謂品質的定義,其實相當模糊,而且男性與女性適用不同標準。

女性的品質是對男性而言的。許多男人對於女人其實不挑,甚至有納百川的傾向。就像食物一樣,男人有時候喜歡吃麻辣火鍋、有時喜歡吃法國菜、有時喜愛清粥小菜,所以他們認為女生的條件不見得要「非怎麼樣不可」!通常,男性對女性評分的權重是:外貌80%,剩下20%包含內涵、性格等等。及格分數是60,所以只要女人在外貌這個項目獲得80分,也保證及格(80*80%=64),所以完全沒有內涵也沒關係!但由於男人對女人評分標準包容性大,妳是火辣性感可以拿到80分,妳是可愛甜心也可以拿80分,端看他這個時候心裡想吃什麼菜、覺得欠缺什麼養分。

可是男性的品質,對女性而言,可不是這麼馬馬虎虎。男人的家世、資產、收入、身高、學歷、外貌、品行、品味、朋友關係、舊情人關係、上進心、幽默、清潔習慣、甚至連國際觀都可以列入考量。不過,這些眾多不同標準之間,因為有很高的相關性(correlation),所以會造成某一項分數高的人,整體分數就會偏高,某一項低的整體分數也會偏低。例如,一個人家世背景好、通常學歷與收入都會比較高,品味也可能比較好(至少名牌多),清潔習慣也不容易太差,當然國際觀也比較容易建立。因為這樣的相關性,也使得男人品質總分無法因為有眾多評分項目而減低其總體差異。

而且女人評分不是像男人有整天換口味的傾向,所以一個評分項目內,比較不會有茹絲葵牛排和肯德基炸雞同燈同分的情況。

從我自己的現實觀察來看,似乎也有這種男女不相同的品質差異的狀況。男人有比較多的流浪漢、乞丐、與罪犯,但是也有更多的企業家、富豪、多金的運動員與專業人士。這些人的品質差異不可謂不大。而女人的「品質差距」,就像是一個大多數是中產階級的社會一樣,只有少數的人是林志玲或如花,大多數人,無論妳的家世背景或性格學歷,對男人來說,這些女人的品質差異其實不很大(所以有很多女人感嘆男人有時候怎麼這麼「不挑」!)

例如,一個「學士女」(或「月入五萬女」)與一個「碩士女」(或「月入八萬女」),在男性看來,品質分數可能完全沒差(畢竟男人只看外表),但一個學士男(月入五萬男)與碩士男(月入八萬男),對女性而言就可能產生明顯差距。

B. 男性與女性之相對及格標準不同
至於,為什麼男人對女人要求的標準只有60分,女人卻要求男人要80分?因為女人通常要求一個男人要All in One!女人希望這個伴侶,可以在客廳陪她聊天、在廚房幫她打蟑螂、在百貨公司幫她刷卡、在房間還要有本事讓她說I'm coming!就像一台可以拍照、可以講電話、可以聽MP3、可以當PDA的全功能炫麗手機(總之就是一台All-in-one的產品)!像這樣的男人,依照女人的評分標準,沒有80分可能嗎?

但是男人願意區隔各種女人的不同功能,好讓不同女人滿足不同需求。紅粉知己可以給他心靈撫慰,能幹秘書可以幫他騁馳沙場並且掩護不軌,賢慧老婆可以提供家庭溫暖,妖嬌情婦可以打情罵俏並滿足雄性激素,甚至連工讀生小妹都能幫他拾起赤子之心之後再發展一段不倫之戀。就因為不同的女人對一個男人而言,所扮演的角色是侷限的,因此男人不必要求每個女人都有八十分,只要六十分就可以,剩下不足的部分,他自然會去找「其她人」來填補。

C. 教育失調
一些台灣男性的適當社會化不足,Tony Chen就是一個明顯例子。台灣教育失調所導致的男性社會化不足更加深了男性品質的差異。

例如,以前許多學校的男女分班、分校制度,讓一些男生缺乏與異性相處的瞭解。或者如園區內的高比例單一性別的工作環境,更讓這種情況惡化。
簡單說,這是一種男性後天失調的狀況。

教育失調對女性的社會化影響較小,一方面因為品質變異性本來就比較小、另一方面被動的社會角色減低社會化的困難度。對於某些男人來說,不熟悉男人的女人,可能比非常熟悉男人的女人更有吸引力。就算妳從小只有姊姊妹妹、父親早逝,一路唸女校,畢業後又進入峨眉派拜滅絕為師,只要妳的外貌尚可,舉止端莊,一樣會有豬頭、蒼蠅、或畜生來追求妳(甚至對某些男性來說,這樣背景的女性更有吸引力)。

但是男人就不同了,你不去學會如何接近異性,除非你天生就長的像金城武,不然你就出家或到斷背山隱居吧!

D. 男性與女性擇偶條件的差異

男性擇偶膚淺、迅速。

女性擇偶多重、實際、需要時間。

男性標準單一,多數人都愛美人勝過江山,百分之八十的男性是外貌協會會員,所以男人對於美女的供給總是過剩。這些過剩的男人,最後寧可選擇越南妹,也不願選擇挑剔台北的熟女。這是因為他們根據他們的擇偶條件,其評分結果告訴他們,越南妹並沒有輸給台北熟女。而且台北熟女的交易成本以及維修費用太高,越南妹則更顯得物美價廉,符合經濟效益。

舉例說明:
假設熟男熟女總數各為100人
熟女擇偶標準:總分超過80分
熟男擇偶標準:總分超過60分

男性品質分數之分配:
>80分:15人
80-20分:55人
20分以下:30人
女性品質分數之分配:
>80分:10人
80-60分:20人
60-40分:40人
40-20分:20人
20分以下:10人

因為男女品質的不同變異(A)、男女及格相對標準不同(B),以及後天教育失調(C)的關係,符合女性標準的男性只有15位,但符合男性標準的女性有30位,「優質熟女」過剩15位。

不只優質熟女(分數高於男性內心標準60分的熟女)相對於優質熟男(分數超過女性內心標準80分)產生過剩,「中等熟女」(分數介於60-40分)即使願意降低對男性的接受門檻,依然要面對低成本的越南妹的競爭,因此又形成過剩的熟女品類(過剩之優等熟女其實也可能面臨進口越南妹的競爭,但這些優等熟女通常不承認越南妹為其競爭對象,她們的反應通常是:哼,那些會選擇越南妹的男人,我也不屑!)[註2]。

註1:在我們的討論過程中,我們所關心的「沒有合適對象的熟女」,其多數的共同特質大致如後:
1. 約1978年到1972年出生,包含謊報但看起來像這個時間出生的。
2. 沒有重大肢體缺陷
3. 沒有明顯顏面傷殘
4. 智商在平均值的正負兩個標準差之內
5. 無社會公理正義所不能接受之癖好
6. 身高在林志玲之下
7. 姿色在林志玲之下
8. 國語比許純美標準
9. 相貌比如花美麗

註2:男性與女性的行動本質差異
男性主動、女性被動(或男性被期望主動,女性被期望被動),所以美女與野獸的例子多於豬頭妹配美型男。為什麼?因為野獸可以主動,野獸不斷搜尋獵物,找到合適的就辣手催花,只要他肯付出時間,野獸的相貌與平凡的內在依然可以獲得青睞,因為女性是需要時間與耐心灌溉的動物。

美女通常是被動的,所以當同時間有多位追求者,她還可以擇良木而棲;但一般女性缺乏「尋找」的行為,多為「等待」,因此可以選擇的良木沒有那麼多,也不見得願意將就。她們也較不像男性一般,可以先閱人無數再辣手催花。至於豬頭妹,無論等待或尋找都行不通,所以豬頭妹開花結果的比野獸少很多。

如果以上的的假設成立,那麼一些本來不屬於「優質熟男」的「電車級」熟男,其實可以靠著溫情攻勢與時間的見證,來獵取熟女的芳心,熟女過剩的情況便會降低。然而,這一切因為 1) 低成本的越南妹進口與 2) 高遷徙性的熟男生活形態(許多熟男因工作因素移往香港或大陸),造成台灣熟男(無論是優值熟男或電車熟男)的選擇性大量增加,也就相對減弱了對台灣熟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