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問我,究竟什麼樣的男人才可以嫁?
我回答不出來。至少現在的我,是嫁不得的。
她追問:「你身邊有什麼樣的朋友,是婚姻幸福的?」
我說:「很多啊」「至少看起來婚姻幸福的,不少啊」(我心裡想,我的判斷標準大概就是Facebook吧,至少他們在臉書上面,看起來是婚姻幸福的)
「那你覺得,通常是什麼樣的人,會擁有那樣幸福的婚姻」(正確一點說,是什麼樣的人,會擁有那種在臉書上,看起來幸福的婚姻)她繼續問。
這是我第一次試著回答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從自己腦海裡的所有「臉書記憶」、「臉書畫面」裡開始搜索,用我比谷歌還強的人腦邏輯運算,開始整合資訊,大約花了1.978秒,呈現我的運算結果:「我覺得是那種相對理性的人」。
我試著解釋我的運算結論:「我所謂相對理性的人,不見得是現實或冷漠自私的人,他們只是對於婚姻,沒有過度浪漫的幻想,他們選擇婚姻伴侶,冒的風險通常不大,至少從『普遍社會價值觀』的角度來說,他們的選擇與決策,是較為理性、較為趨避風險的」。例如,他們比較不會選擇通緝犯作為伴侶、通常選擇和自己的背景比較接近的人、通常都有優於平均的經濟基礎等等…這聽起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發現,畢竟這種決策標準,都跟長輩們的決策標準沒有太大差異,我們小時候覺得他們古版現實,其實我們很多人長大後都跟他們一樣。
但我也猜測,這種相對理性、不願意冒險的人,比較在乎別人的眼光,在意自己是否符合主流價值,因此他們的決策標準接近主流價值,更重要的是,他們也知道如何「呈現」主流價值。換句話說,他們非常習慣如何在臉書上呈現「優質伴侶」或「模範婚姻」的那一面,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放閃,所以更容易讓我們誤以為他們婚姻幸福。其實,幸福在自己心中的尺,在自己眼裡的濾鏡裡,根本很難在不同人之間比較。
我朋友對我的答案不是很滿意,接著問我:「那你覺得我是理性的人嗎?」
「不是。但隨著歲月歷練,是相對理性了」。
我接著再對她澄清我的看法:「我看見的那些臉書裡的幸福夫婦,除了較為理性,因此傾向追求『安全的選擇』之外,更重要的是,似乎他們從對方身上的要求都不太多。但那很可能也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很獨立、很足夠。」
所謂的「很獨立、很足夠」,也許又是回到了一般社會價值:經濟獨立、情感獨立,有支持他們的社交生活圈與家庭環境,所以他從另一半那邊,不需要索取太多。
所以我朋友便說:「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已經很好了,當然不用要求對方太多。」「可是你看我的那個閨密,你覺得她對她老公的要求多嗎?」(我朋友其實在幫她的閨密抱怨,她閨密的老公,老實但是不踏實,但她閨密可是獨立可愛又聰明的高學歷女性。)
我又只好接著垃圾話:「我那些臉書的幸福夫妻,他們對伴侶的要求雖然不高,但是當他們在挑選並且決定伴侶的時候,就已經挑選了在『社經條件』上,相對接近人生勝利組的人了,換句話說,他們挑選了能力100分的人,但只要求他們給予其中的20分,所以雙方都輕鬆愉快,如果對方甚至可以付出到50分或80分,那簡直就可以進『婚姻名人堂』了。但是對某些過度浪漫的人,或是沒找到優秀社經條件的人來說,對方在付出的能力上假使只有20分,即便你要求的也只有20分,但那也是對方的極限了。」
講到這裡,我知道那些追求「真愛」的朋友們,一定覺得我在胡扯了,說的一口好婚姻,自以為是鄧惠文(鄧醫師不好意思,又讓你中槍)。他們一定會說,只要對方願意對我付出百分之百,就算他只有20分,我也一定會感到幸福的。
我完全同意。但長輩說的「貧賤夫妻百事哀」,也不是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可是相信真愛的朋友又反駁:「只要不是到『貧賤』的程度,若能百分之百付出,即便社經地位普通,只有20分的能力,也一定會幸福的!」(握拳)
我也相信。但是,這群人就不是我說的臉書幸福夫妻啊!他們可能是真實人生的幸福夫妻,總之不是臉書界的幸福夫妻。在臉書界的幸福夫妻,有房有車有紅酒,還有歐洲旅遊風情照,所以會被人相信他們真的幸福,即便其實他們每晚都分房睡,而且還是不同房子的房,膚淺的臉書用戶,也不會有人懷疑他們幸福的純度。但那些成天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奔波的夫妻,就算他們都知足常樂、他們都包容體貼、樂於付出,也會有人懷疑他們只是苦中作樂、有人會覺得他們表現快樂,只是因為他們「被迫」知足。
臉書上的人們,就是這麼膚淺啊,怪我勒!
簡單來說,臉書幸福夫妻既是社會價值觀的主流派,也很可能就是婚姻與愛情裡的保守派,再加上他們的相對理性、知足、與條件能力,本來就不會為他們的婚姻關係,造成太多負擔與摩擦吧!
你可以說我胡亂解釋,說我的看法毫無根據,沒有網路文章的佐證,連最起碼的「英國研究」都沒有。無所謂,畢竟這只是我花1.978秒運算出來的結果,如果你對這個搜尋結果不滿意,你可以去找谷歌、找鄧惠文、或是自己花1.978秒想想看。
對於這個千古以來就知易行難的答案,知道正確答案似乎幫助不是太大的。
就算我自以為知道答案,我依然不是婚姻星光大道的勝利組啊,連初賽都還沒通過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