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我再次入境香港。上次我出現在這個讓我生命轉變許多的城市,已經是一年多前。
打從踏進香港機場開始,這個城市就在提醒我,她所有的美麗與醜陋。與台北比起來,香港是個相當國際化以及高度效率與便捷的地方。在這個機場,我所使用的語言總是英文,即便國語/普通話在這裡已經相當普遍。
我在香港的第一餐,是與一個以前「同梯」打拼的同事。她的國語不靈光,我的廣東話比「下流美」三歲的兒子還要差,所以我們總是用英文溝通。這也許是我2009年以來,說最多英文的一頓飯了。
我們在談的,已經不是哪裡找的到「更好」的工作、或如何成就更大的「事業品牌」。我們談論的是,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平衡、更快樂。這「快樂」,其中必要包含的對象,對她而言,包含了她的老公、以及肚子裡五個月大的小孩。(那麼對我呢?)
走在中環的辦公商圈之間,馬上又讓我看見了當初我喜歡與不喜歡香港的原因。當天香港新聞的頭條之一是,香港世界第一的貧富差距(台灣前一天就已經報導了)。其實在這個報導之前,任何人早就可以明顯感受到香港貧富差距的問題。走在中環的街道上,看著一幢幢高聳的摩天大樓林立,以及身邊的老伯使盡力氣推著垃圾推車經過許多西裝筆挺、月入斗金bankers的身旁,那個老伯與ifc高樓的距離,就是香港的貧富差距。
而香港街頭的繁忙與擁擠,也讓我勾勒起那幾年自己在這裡穿梭的畫面。只是我穿著皮鞋與襯衫的時間總是比較多,而不是此刻的球鞋與牛仔褲。香港的紅綠燈總有「滴滴滴滴…」的聲音,這「滴滴燈」的「滴滴」的頻率,時快時慢,要看是紅燈還是綠燈,但因為不遠處又有一個紅綠燈在「滴滴滴」,所以這「滴滴」就形成了不太規則的此起彼落,在街上摩肩擦踵的人群間穿梭著。我總覺得這滴滴聲,就是香港強調「效率」以及「競爭」的基調。它無時無刻不提醒妳,要快速、要搶先。
我這次在香港短暫的停留之中,與我見面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特色:無論男女,他們在香港都有一起共同生活的伴侶。這也許是我當初在香港最缺乏的經驗。但也許就因為這樣而造成了我在香港打拼生涯的早夭。因為我總是聽見「滴滴滴」、總是看見老漢推(垃圾)車、總是感覺街頭的擁擠與城市的空虛無法調和、總是重複在清醒與墮落的輪迴,我那時追求的是效率、品牌、以及辦公室的高度,卻不是自己人生的平衡以及快樂的純度。
If you are single, you are married to the city. Hong Kong is probably not a good partner. When you have your family, your home is where your family is. The city is less relevant ... (but still important to your well be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