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幾個月,圍繞我周圍的對話,與過去這幾年有了不少的改變。
當我還在顧問公司的時候,我身邊對話的內容像是商業周刊、經濟學人、或者至少也是Cheers雜誌,跟工作事業相關的,偶而附帶一些吃喝玩樂的資訊。我們談論的是macro的事情,是「大」事情,是動輒幾百萬、幾千萬或更高金錢價值的事情。我們像是Business Week的記者,寫的東西有專業、有深度、還搭配圖表、數字,展現過人的分析論述能力。我們談論的內容,甚至會有人願意付錢聆聽,他們付很多錢(常常太多錢),就為了知道我們的觀點(point of view)。我們不太在乎那些平時路過的mom-and-pop shops(雜貨店?),因為我們放眼全球。我們標榜犀利、精確,我們每個都是Mr. Big,我們穿西裝,談「正經事」。
而過去這幾個月,我身邊對話的成份轉變了很多。不再是商業周刊或天下雜誌,內容充其量是時報周刊、有時候是壹週刊、甚至獨家報導。我談論的總是micro的事情,都是「小」事情,啦裡拉雜的;談論的人,也不用學歷、不用經歷,所以也沒人要付你錢、用消費券買都還得找零。談論這些事情,不用專業、不用資料(更不用附資料來源)、不用負責,只要自己爽就好。可能是談論關於週末party誰穿的很暴露、也可能是怎麼樣使用剛拿到的消費券、方大同的新歌好不好聽、或者是你最近被劈腿心情、以及你家小孩上什麼才藝班等等。不過我們還是有點深度、有時候可能太鉅細靡遺了,所以我們的話題生動活潑,酸甜苦辣樣樣都有。我們見到CNBC或非凡財金台就轉台、我們跳過WSJ不看、只看蘋果日報的社會新聞。我們很狹窄、不知道全球經濟的趨勢;很短淺、因為我們也不談論Quarterly forecast、不談論三五年的策略規劃,只關心明天下不下雨;我們不知道怎麼解決複雜的商業問題,因為我連這封簡訊該不該傳給剛剛在room 18認識的女生都舉棋不定。我們是Kerry面前的Mr. Big,一個做過幾億生意卻連婚禮都會怯場的傢伙。但是我們不穿西裝,短褲配夾腳拖就有談不完的風花雪月了。
雖然說穿西裝的時候放眼全球,航空公司里程數不斷累積,但是談來談去很可能沒有一件事情跟自己有關:例如三聚氰胺在中國市場未來三年的供需(這的確是我過去的case之一)、台灣消費金融的未來展望、香港通訊產業的企業客戶開發策略等等。請問這些事情跟我有個屁關係啊!
現在我穿著牛仔褲,想的不出是我等一下是要先去gym還是先去洗車、facebook上的留言我應該怎麼回應、明天的婚禮我應該包多少…都是小事,沒有英雄史詩電影的悲壯與格局,都是小品電影的深刻、細微與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