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在wikipedia的解釋:
英文:Opportunity cost or economic opportunity loss is the value of the next best alternative foregone as the result of making a decision.
中文: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因為選擇某一項政策或計畫,而失去選擇其他可能獲利的政策或計畫的機會,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所謂的「有得必有失」。
當初我想離開貝恩回到台灣,機會成本一直是我重要的考量之一,我當時覺得我在香港的機會成本很高,因為我放棄了許多在台灣的美好的事情,例如定期收看黃金B段班、或動不動就上錢櫃之類的鬼,而且我正值青春年華(男人的青春從28開始),全部生命都奉獻給投影片製作未免也太可惜,誰知道我會不會活得比我老爸久(家父享年42)?
機會成本除了用來幫助考量自己要做的決定,也可以相對解釋你不能了解的現象。
你可能好奇,為什麼你的同事或老闆都要工作到那麼晚、甚至週末假日還要來加班?可能的解釋是:因為他們工作的機會成本太低了,意思是,他們因為工作所必須要放棄的事情實在不是很多、不是很美好。例如,他們沒有家庭、小孩,所以不用因為工作放棄天倫之樂;他們可能不用陪男女朋友(因為不在或沒有);也可能,他們還年輕力壯,因為長時間工作所帶來的健康消耗,沒有中年人這麼巨大;又可能他們離開辦公室之後,朋友不是很多,哈哈,所以繼續工作也沒那麼糟;或者他們沒什麼休閒娛樂的興趣、他們下班之後反而覺得無聊;更可能,他們下班之後就是孤家寡人,那種覺得孤單覺得寂寞覺得冷的感受,促使他們兩害相全取其輕---就工作吧…
所以一個美女如果在賣肝賣血的投資銀行工作,機會成本可能比想像中高很多。他們喪失了許多約會吊凱子、型男的機會、喪失了很多在pub被搭訕的機會、喪失了被蘋果日報刊登「今日我最美」的機會、喪失了在無名更新相簿的時間而讓自己變成人氣正妹的機會…
機會成本也可以用來解釋長時間的生活型態。有些人在年輕時候的休閒娛樂可能是「放空」(指腦筋停止運轉、IQ降到0、僅剩基本生理機能),「放空」帶給他的效用(utility)可能在20歲的時候還不錯,所以他那時沒事就選擇放空。長時間下來,因為他不停的放空、一直放空、有空沒事就放空,到了40歲,他成了「放空魔人」。為什麼他會成為放空魔人呢?因為他在30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因為過去這些日子勤於放空的結果,導致他除了放空,其他什麼事情也不會做。所以他不放空的時候,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帶給他更高的效用,因此他又繼續放空了、放空到40歲,後來就成為「放空界」的第一把交椅。
你那個工作狂的上司老闆,也可能是這樣來的。他年輕的時候,在工作上找到了一點成就感,所以效用(utility)還不錯,而同時又剛好他在異性關係上遇到了點挫折,因此他覺得花時間在經營這些男男女女的事情上,效用就比工作相對低了一些,然後他決定花多點時間在工作上。久而久之,他步步高昇、在工作上的成就與滿足感越來越高,然而隨著他年華老去或者忽略肉身的保養,導致他在人肉市場的競爭力節節敗退,因此男女關係給他的效用,比工作可以帶給他的,又低了更多。日復一日,他就發現他不繼續認真工作的機會成本實在太高了,所以他就繼續卯起來工作。因為他要是不工作,沒有事情會帶給他相對的快樂與滿足:他下了班一個人沒有厚實的胸膛可以倚靠、沒有溫暖的擁抱;如果跟朋友去錢櫃,又發現什麼新歌與遊戲都不會、變成一個「解high咖」;年輕人的場子他打不進去、家庭聚會的媽媽爸爸經,他也不感興趣…那麼他如果可以在辦公室呼風喚雨、當一個工作上的A咖,他當然不喜歡跑去娛樂場所或聯誼約會地點當個B咖(甚至C咖或D咖)。
另一個角度來看看身邊那些興趣廣泛的朋友。有些聰明人、學什麼都快、什麼事都容易有點興趣、有點成就感,很多事情帶給他們的效用都不低。結果呢,他們做什麼事情的機會成本都很高,因為會太多。他們若專注於管理顧問的工作,就失去了在投資銀行成為MD的機會,他們去哪個領域都輕易成為明日之星。他們可以是個很好的經理人才、也可能同時是個作家、甚至是個美食鑑賞家、旅遊狂人、電影評論、麻將天后、手作系達人、還專精於算命、運動彩券以及facebook各種功能等等。如果你見到一個人到了一定歲數還是一事無成(像我此刻),那麼也不要太苛責他,有可能就是因為他興趣太廣泛了,導致他年輕的時候,做任何事情的機會成本都很高,讓他無法放下其他事情而專精一件事情。這些人可能不是你工作狂的上司,但是也許是個好玩咖。(不過他一事無成的原因也可能是所有事情都不擅長,雖然做任何事的機會成本都低,但也沒有任何效用可言…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