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在wikipedia的解釋:
英文:Opportunity cost or economic opportunity loss is the value of the next best alternative foregone as the result of making a decision.
中文: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因為選擇某一項政策或計畫,而失去選擇其他可能獲利的政策或計畫的機會,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所謂的「有得必有失」。

當初我想離開貝恩回到台灣,機會成本一直是我重要的考量之一,我當時覺得我在香港的機會成本很高,因為我放棄了許多在台灣的美好的事情,例如定期收看黃金B段班、或動不動就上錢櫃之類的鬼,而且我正值青春年華(男人的青春從28開始),全部生命都奉獻給投影片製作未免也太可惜,誰知道我會不會活得比我老爸久(家父享年42)?

機會成本除了用來幫助考量自己要做的決定,也可以相對解釋你不能了解的現象。

你可能好奇,為什麼你的同事或老闆都要工作到那麼晚、甚至週末假日還要來加班?可能的解釋是:因為他們工作的機會成本太低了,意思是,他們因為工作所必須要放棄的事情實在不是很多、不是很美好。例如,他們沒有家庭、小孩,所以不用因為工作放棄天倫之樂;他們可能不用陪男女朋友(因為不在或沒有);也可能,他們還年輕力壯,因為長時間工作所帶來的健康消耗,沒有中年人這麼巨大;又可能他們離開辦公室之後,朋友不是很多,哈哈,所以繼續工作也沒那麼糟;或者他們沒什麼休閒娛樂的興趣、他們下班之後反而覺得無聊;更可能,他們下班之後就是孤家寡人,那種覺得孤單覺得寂寞覺得冷的感受,促使他們兩害相全取其輕---就工作吧…

所以一個美女如果在賣肝賣血的投資銀行工作,機會成本可能比想像中高很多。他們喪失了許多約會吊凱子、型男的機會、喪失了很多在pub被搭訕的機會、喪失了被蘋果日報刊登「今日我最美」的機會、喪失了在無名更新相簿的時間而讓自己變成人氣正妹的機會…

機會成本也可以用來解釋長時間的生活型態。有些人在年輕時候的休閒娛樂可能是「放空」(指腦筋停止運轉、IQ降到0、僅剩基本生理機能),「放空」帶給他的效用(utility)可能在20歲的時候還不錯,所以他那時沒事就選擇放空。長時間下來,因為他不停的放空、一直放空、有空沒事就放空,到了40歲,他成了「放空魔人」。為什麼他會成為放空魔人呢?因為他在30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因為過去這些日子勤於放空的結果,導致他除了放空,其他什麼事情也不會做。所以他不放空的時候,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帶給他更高的效用,因此他又繼續放空了、放空到40歲,後來就成為「放空界」的第一把交椅。

你那個工作狂的上司老闆,也可能是這樣來的。他年輕的時候,在工作上找到了一點成就感,所以效用(utility)還不錯,而同時又剛好他在異性關係上遇到了點挫折,因此他覺得花時間在經營這些男男女女的事情上,效用就比工作相對低了一些,然後他決定花多點時間在工作上。久而久之,他步步高昇、在工作上的成就與滿足感越來越高,然而隨著他年華老去或者忽略肉身的保養,導致他在人肉市場的競爭力節節敗退,因此男女關係給他的效用,比工作可以帶給他的,又低了更多。日復一日,他就發現他不繼續認真工作的機會成本實在太高了,所以他就繼續卯起來工作。因為他要是不工作,沒有事情會帶給他相對的快樂與滿足:他下了班一個人沒有厚實的胸膛可以倚靠、沒有溫暖的擁抱;如果跟朋友去錢櫃,又發現什麼新歌與遊戲都不會、變成一個「解high咖」;年輕人的場子他打不進去、家庭聚會的媽媽爸爸經,他也不感興趣…那麼他如果可以在辦公室呼風喚雨、當一個工作上的A咖,他當然不喜歡跑去娛樂場所或聯誼約會地點當個B咖(甚至C咖或D咖)。

另一個角度來看看身邊那些興趣廣泛的朋友。有些聰明人、學什麼都快、什麼事都容易有點興趣、有點成就感,很多事情帶給他們的效用都不低。結果呢,他們做什麼事情的機會成本都很高,因為會太多。他們若專注於管理顧問的工作,就失去了在投資銀行成為MD的機會,他們去哪個領域都輕易成為明日之星。他們可以是個很好的經理人才、也可能同時是個作家、甚至是個美食鑑賞家、旅遊狂人、電影評論、麻將天后、手作系達人、還專精於算命、運動彩券以及facebook各種功能等等。如果你見到一個人到了一定歲數還是一事無成(像我此刻),那麼也不要太苛責他,有可能就是因為他興趣太廣泛了,導致他年輕的時候,做任何事情的機會成本都很高,讓他無法放下其他事情而專精一件事情。這些人可能不是你工作狂的上司,但是也許是個好玩咖。(不過他一事無成的原因也可能是所有事情都不擅長,雖然做任何事的機會成本都低,但也沒有任何效用可言…唉…)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我也要上黃金B段班

當然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要結束與被嗯的婚姻關係。

如果回到幾個月前,我腦海裡的分析(情緒反應)大概是這樣的......

留在被嗯 –
Oh no... 要是下個case去深圳怎麼辦?我是不是每天都只能跟同事吃早飯、吃午飯、吃晚飯?沒有我熟悉的Taipei Westin會很不習慣ㄟ...我真的不想過著一天三餐不是自己就是同事的生活。
而且我應該會繼續嚷著要離開貝恩吧...自怨自艾的人生就這麼樣的輪迴著...

不過我應該也會捨不得一些好處吧......雖然都跟同事吃飯,但是總是公司付錢啊!而且用被嗯的名字繼續在江湖上招搖撞騙,好像也不賴啊...而且我真的什麼都不太會,好像也只能繼續招搖撞騙啊...
(但那時候的想法絕對沒有包含全球景氣變差、滿街都將會是無業的高知識分子、我的資產也會大幅縮水的這畫面...不然我說不定就會考慮混到讓被嗯跟我訴請離婚的那一天吧)。

離開被嗯 –
嗯,我實現了我的計畫。嚷著要離開都超過一年了,終於實踐了。
我可以回到我愛的家鄉,每天就可以看黃金B段班、康熙來了看到飽,週末還可以看我猜、星光,跟我台北三教九流的朋友(是的,我在台北的朋友終於不再是清一色Banker了,各行各業的狀元都有的)上錢櫃、吃飯、喝茶、或Barcode。我還可以走遍大台北各地的免費無線上網的咖啡店...

不過一定也有些壞處吧......ㄜ...我得搬回去跟家人住(就不可以隨便帶人回家了)...而且台北工作難找,荷包會開始枯竭...我要開始適應靈魂富足但是財務窘困的生活......

這些總總好處與壞處,都是難以量化的。畢竟每個人對於「富裕」定義都不同。有些人可以三千元過一個月仍眉開眼笑,有些人一個月沒有賺三十萬,他會很不蘇胡...

我自己呢?我也想一個月賺三十萬,但是我也想每天都可以看黃金B段班和康熙來了,同時週末還要跟我三教九流的朋友玩耍(對不起我的朋友們,你們被我歸類為三教九流,難道你們不是嗎?)而且我不想要每天都跟同事吃三餐、不喜歡每個星期都在整理行李、不願意接受每天過著生產投影片的生活...

終究,我還是得選擇。我當時只感覺到,為了生產這麼多投影片,我失去了在咖啡店裡消磨時間的機會、我失去了在台北風花雪月的時間、我失去了與三教九流的交集...而我不願意穿著西裝當著假A咖,寧可穿上短褲當個真B咖...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從某個人到沒有人 From Somebody To Nobody

很多身邊朋友都覺得,我嚷了很久。我同梯的其他所有人全都走了好久了,我還賴在公司。還記得,我同梯的第一個離開的戰友,在搬離香港之前還和我一起喝酒,她當時就打賭我會是撐最久的那一個,雖然我當初完全就不相信。

她在被嗯的那段時間,也是很不開心。但她說她撐下去的理由,是不要把錢留在桌上(don't leave money on the table)…她總覺得還有東西可以學的話,就再撐一下。

當我也決定離開的時候,我曾經回過頭來想這個問題:我是不是把錢留在桌上了?其實,我拿走了很多(真的錢我拿走的很少,拿走比較多的是經驗與回憶),但也許,我還是留了一點錢在桌上沒有拿走。那麼我是否應該感到放棄的有些太早?而且反正最近全球不景氣,我繼續留在公司拿薪水好像也還不賴?

所以我又回頭看了看我留在桌上的那些錢。那些錢,就是我可能變成Manager、可能變成Partner。但為了拿這些錢,我的代價是什麼?變成了Manager與Partner,lifestyle似乎一點也不會變好,我在做項目的時候,我的manager與partner總是比我還要辛苦,飛的比我多,比我早起,比我晚下班…靠!你必須要很熱愛這份工作才行,不然怎麼可以拿美好青春這樣搞下去???

另外再想想,我辭職以後的這段日子。說真的,我過去在被嗯的那兩年,沒有像這幾個月這麼開心的。當然啦,沒工作可以睡到自然醒、到處遊山玩水,當然開心當然爽啦!這種不用擔心假期結束、不知今天星期幾的感覺真是不賴。

放假的開心似乎是理所當然,就算沒錢拿也甘之如飴。不過我後來發現,不必再使用名片的我,好像也感覺更踏實了。

以前有些初次見面的人,會跟我要名片,例如那些要申請MBA或想要進入這領域的人,他們希望認識你,好像你是somebody。或者在一些social的場合,有些人跟你要名片,是因為他們想確定他們在跟什麼樣的人講話、他們透過名片來認識一個人,想要知道他們值不值得花時間在你身上,想要判斷是否他們該現在就尿遁、去拿飲料、去找其他朋友聊天,還是下次再找你出來玩。

那個時候的陳QC,某種程度上是躲在這張名片背後。我的名片,似乎決定了我的重量,有些無知的人們因為這張名片而覺得你是somebody,但陳昆西對他們來說是nobody。

當那些從門外想要擠進去的後生晚輩,圍繞著我問問題的時候,我可真的是somebody?其實他們對我一點也不好奇,他們好奇的是我怎麼拿到這張名片的。我還是nobody。

所以我常有一種疑問與茫然,每年有這麼多的人從名校畢業,每年都有一些人進入這些有耀眼光環的行業,我不過是他們的其中一個(如果就名片來說的話)。就名片來說,有好幾個好幾個像陳昆西這樣的人存在著,他們也許正在蘭桂坊喝酒、也許正在中環的辦公大樓加班、也許正在HKG機場托著行李走進商務艙(最近他們可能改搭經濟艙了)。

對於那些門外羨慕好奇的眼光,他們是圍著你---你的名片打轉。即使名片背後換了另一個人,只要擁有同樣的名片,他們還是會聚集過去。

就這樣,每年都會出現一些陳昆西、每年都會消失一些陳昆西。

而丟了名片之後的我,現在人們要認識我,很可惜,就沒有捷徑了。

我對Westin的服務人員來說,不再是Bxxx & Company的陳先生。我對Barcode裡的新朋友來說,我就是QC,他們沒法用其他方式來記住我,除了我本身。

因此我面對一個非常赤裸的問題:什麼時候我不用再靠我的名片?(看來不走演藝圈是沒有辦法的了,只可惜我的外型與年紀充其量只能當E咖。)

過去的我一路在這些「名牌」的保護罩之下,從學校的名字到公司的名字。但這些名字都不是我的名字,我不過是這些名字大量生產下的產品。很奇妙的是,以前的我覺得很多人跟自己一樣,現在的我,一個人走在台北街頭,雖然覺得自己是nobody,沒人認識我,卻反而開始覺得自己獨一無二,因為這時候我不再屬於任何「品牌」,即使我再怎麼平凡,也沒有第二個陳QC了。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長大

小時候愛問問題,喜歡問為什麼。例如,天空為什麼是藍的?為什麼只有男生才有小雞雞?坐我旁邊的小明為什麼這麼笨?
長大一些之後,不能再問許多笨問題了,因為大家都很沒耐心,也不像小時候,老師家長都可以隨便亂回答,而且問笨問題好像是件丟臉的事,所以被教導要問對問題。例如,不該問為什麼這個女的死得這麼慘,應該問為什麼她該死? 不該問為什麼這個男的要跟這麼多人上床,要問為什麼這麼多女人都願意跟一個豬頭上床?
再大一點,更懂事一些之後,就要學著不要問問題,也不要心存疑問。不要問:你愛不愛我?不要問:為什麼你不愛我?也不要問:你會不會回心轉意?更不要問:我們這樣會不會有結果?【註】

小時候愛問問題,所以喜歡用問句,例如,跟我交往吧?當我的女朋友好不好?
長大一些之後,喜歡用祈使句或者未來式。例如,我們分手吧!嫁給我吧!讓我給你一輩子的幸福!我想為你生小孩!
再老了一點、滄桑一點之後,就會用現在式的描述句。所有的事情都是描述。舉例:我獨自望著窗外的夜景,也想起了妳(這描述裡沒有任何問號、沒有任何要求、也沒有對未來的期待)。看著你專心工作的模樣,我也覺得好幸福(一樣的,沒有問號、沒有要求、沒有期待)。

等到老到沒人愛、沒人理了,就用越來越多的過去式了,而且還參雜假設語法。

所以,當一個小朋友遇到一個大人,他們的對話可能就是這樣:
大人:你好漂亮
小朋友:那你是愛我的外貌還是愛我的個性? (愛問問題的小朋友)
大人:妳的個性跟外貌都很好(沒有問號、沒有要求、沒有期待)
小朋友:那等我將來老了,你還會覺得我漂亮嗎?(這是帶有未來式的疑問句)
大人:將來的我跟現在的我重視的事情也不會一樣的(大人的長處,不直接回答問題,用莫名其妙的描述句帶過)
小朋友:哼,什麼鬼。你到底有沒有在認真聽我說話?!(帶有威脅口吻的疑問句)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長大過,還是愛問問題,還是愛說祈使句,那麼你是幸運的、幸福的。如果你發現你從愛問問題變成不再問問題了,從祈使變成描述了,嗯…你真的長大了。

【註】:有些答案,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真的還是假的,知道了都沒好處。

就算聽到他說愛妳,可是他還是不會跟妳在一起。如果他說不愛,妳又會馬上走人嗎?還不是要問下一個問題:為什麼你不愛我?而且無論這答案是什麼,妳還是想問:你會不會回心轉意?會嗎?不會嗎?還是不知道?如果說會就會的話,那麼為什麼不現在就回心轉意?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30

除了這個數字,還多了什麼?

我的這些朋友們,難免這樣問自己。可怕的是,什麼都沒變,變的是這個數字,而且這數字只會越來越大。也許,微笑時眼角的皺紋、喝酒後恢復清醒的時間,也都是越來越多...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吃飯,她肚子裡是一個金牛座的第二胎。從她的說法,我可以理解,有些女人可以欣然接受她們的30歲,只要生命也有相當程度的改變:有一個家、甚至有個小孩。她們把30當成一個分水嶺一樣在提醒自己。如果30歲了,身邊沒有一個可以陪自己走很長很久、對自己好的人、沒有一個感覺安定的家、或者希望寄託的下一代,她們也許覺得自己好像一事無成,不管再好的學歷、再好的工作、再美的包包,充其量都只是一種自我安慰。

她們願意用一點事業成就與享受,來成就一個對家的渴望。

只是30歲的她們,可能渴望越高,事業與享受的能力也越強,可惜這兩者之間交換的能力卻可能不增反減。

基本上,她們還是過得快樂的,但總有一點不滿。只是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個後熟女時期的單身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