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台灣留學生似乎都知道,在美國的研究所,台灣留學生與台灣去的MBA之間的互動都非常貧乏。但是其他台灣留學生之間無論科系,卻常有交流,台灣留美MBA好像就與他們老死不相往來。
這也許是種普遍現象,不見得只存在台灣留學生圈子裡。MBA的生活因為非常緊湊,所以沒空理MBA以外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就算有空,也都安排各式各樣的旅遊與趴替了,把自己操到爆也還開心。
因此我這兩年下來,有時候幾乎都快忘了外面的世界長的什麼樣。我以為我看見的MBA裡形形色色的人,就已經夠多樣了,甚至我還自認為Anderson大概是全世界學生興趣最多元化的一個B-school了,自以為我已經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物。
四月的時候回台灣,見到許多老朋友,我才頓時發現,離開商學院的味道,是多麼清新。
我那時見到的朋友多數不是商學背景的,有做研究的、搞藝術的、念工程的、從事媒體的、還有三個小孩的媽。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從籠子裡被放出來一樣。明明這些人都是我的老朋友,我對他們都很熟悉,可是我蹲在商學院這兩年的時間,也許因為太過緊湊,我都忘了世界上還有許多像我老朋友那樣的人存在,其實MBA只是世界上的一小群人。但是因為我們每天讀的case,都是一秒鐘幾十萬上下、都是跨國企業、都是充滿國際走勢的味道,所以我們好像自以為我們看的世界很廣、很完整,好像我們真的是個總經理,什麼事情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只有自己什麼都看的見。
也許是這樣。但是離開商學院,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美好的地方。也還有很多不一樣的人,他們即使對MBA的認識非常缺乏,但是對於如何讓自己踏實地感受到幸福快樂,卻勝過許多名校MBA。
我在這一趟北美之旅當中,見到許多朋友,有些人像我一樣,是即將畢業的MBA學生,還有人是念博士班、念法律、運動管理、或還在唸大學部的朋友。當然也有人已經在工作,或甚至沒有在工作;有些是我的朋友,有些是我朋友的朋友。
即使是念MBA的,每個人的志趣也都有所不同。有人正在尋找流行、零售產業(fashion、retail)的機會、也有人只是單純地想要留在美國、還有人從top 10的名校畢業之後,打算去歐洲流浪一下,為她日後成為作家的道路,尋找靈感。
我也很開心他們都在自己設定的方向上前進著,我總是喜歡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風格,我一直認為這世界就是因為有各式各樣的人而顯的更美麗、更有趣,雖然因此豬頭也多了不少。然而我看見他們的時候,又覺得跟他們相比,自己似乎少了什麼。這種感覺在面對不是MBA的朋友的時候,又更為強烈;面對這些非MBA人類,自己看似懂很多、經歷很多,但自己身體裡好像又有某方面的內分泌失調,反而那些非MBA人類看起來挺健康的。
MBA看起來給了我很多東西。我上了很多課、各式各樣的課,我學會如何面對不確定、如何讓自己進一步學習、也學會專注的重要。可是我的MBA就是沒有開一門課讓我讓我學會「熱情」。我沒有熱情,也許這是天生的,但是MBA也沒有教我如何培養。我的MBA也教了我如何「追求」,但是卻沒有告訴我,什麼時候、什麼程度才算足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