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也對這個議題沒有多大的感覺,日本海嘯我沒有捐錢、福島核災我沒有掉淚,我也許與你們一樣,就是冷漠的大多數。
冷漠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不懂。不懂能源、不懂核能、不懂核四,我不想對我不懂的東西太快下結論,不過在我看到越來越多相關的報導、臉書上的分享、與鄉民的爭論之後,我才覺得,雖然自己不懂,但我也看不見有多少人真的懂啊!
能源問題,真的比許多人想像的更複雜。我們的記者連放天燈都不會了,我猜關於碳排放的計算與估價,也必定超出多數人的理解範圍,核能發電這個大議題,實在不是許多鄉民有能力筆戰的。我也不懂能源,但我對於某些議論觀點,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
1. 核四不建,你家沒電
姑且不論提出這個論點的鄉民,有多少人清楚現在的核能發電、以及核四取代舊核電廠之後,所佔台灣發電與實際用電總量的百分比,這個論點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個非常嚴格的假設:在核四完全商轉之前,「未來用電量不會減少、同時未來供電效率不會提高、而且未來供電來源不會增加」。
這是過於簡化的假設,而且必須上述三個部分的假設同時成立,表示我們完全不再想像科技與政策改善的空間。
就連天龍國當年小小的垃圾隨袋徵收政策,都可以對垃圾處理量帶來顯著影響的話(無論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難道我們就不能想像,沒有核四的台灣,也能像經典賽的中華隊一樣,在這麼落後的硬體設備環境下,一路挺進?
核四不建,絕不代表我們需要更多的發電廠;就算需要,也不代表這些新的發電廠的能源技術,仍停留在過去的水準。
2. 核四不蓋,電價必抬
假設一個國家的奶粉供應全來自一個國營企業,這個企業跟百姓說,你如果不讓我加化學添加物,我就要漲價。這聽起來有幾分道理,羊毛出在羊身上,你要純天然的東西,成本高,我的價格就高。
不過如果把這個奶粉供應企業,變成自由市場上其中一家民營企業,結果卻可能完全不同,消費者不滿意這個奶粉企業的產品有化學添加物,所以轉向其他品牌,這時候該奶粉公司把化學添加物去除,使用天然成分,但是價格可以不變,因為他們除了可以犧牲利潤、也可以選擇增加生產效率,以抵消成本上漲的影響。
價格不是只受供需關係的影響,效率也是很大的關鍵。如果把台電交給郭董經營,說不定沒有核一到核四,台灣電價都可以不用漲價,台電還轉虧為盈,年終晚會照樣可以請蔡依林,尾牙抽獎還可以抽風力發電機。
3. 核四若停,經濟就停
這一樣是個過於簡化的說法,沒了核四,就算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一點負面衝擊,但未必沒有任何彌補方式。畢竟,省下了核四續建的兩千多億的預算,這點錢用來投資發展能源產業或其他低耗能的新產業,說不定馬總統的633就真的633了。
4. 核能發電最良善,風火水力都退散
我不否認,許多現有的替代能源的潛在效率與成本都很可能被錯誤估算了,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但這也包括核能發電在內。核能發電比其他風光火水發電更優異的這個假設,不足以作為興建核四的理由。假設現在是晚餐時間,超市只剩下三種食物,一個是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一個是有塑化劑的果凍、另一個是有反式脂肪的冰淇淋。我沒有理由因為冰淇淋沒有奶粉那麼致命,所以就一定非吃有反式脂肪的冰淇淋不可。我也可以選擇餓一餐,等明天我家後院的豆芽菜長出來,或先去借點錢,用高點的價格去吃一個自己安心的食物 。
除非你告訴我,我沒有其他選擇了。除了核四,我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了嗎?而且我們真的要在這個時候就決定了嗎?
更基本的問題是,核能的優越性,不等於核四的效益。我可以支持核能,但也可以同時反對核四。核能也許有優越性,但未必能夠透過核四創造出來。
5. 不夠省電的人,沒資格反核(四)
照這個說法,唯有吃素的人,才有資格愛護流浪狗了。因為只有他們不殺生,他們才可以說不可以撲殺流浪狗。那些吃肉的人,你們都殺了生命了,憑什麼說流浪狗的生命也該被維護?
反核四跟省電沒有關係,擁核反核的人都該節約能源。一家耗能很高的企業,能不能夠反核?這企業的員工可以反核四嗎?還是都應該辭掉工作,才能反核(四)?
6. 你不建核四,別人(阿陸仔)把核電廠蓋在台灣海峽對岸,你逃的了核四的核災,但可以逃出千千萬萬個中國核電廠的核災嗎?
少一座有問題的核電廠,我們遭受意外的機率就可以降低一些,我們可以選擇「做對的事情」。說這種話的人,應該整天都去喝塑化劑才對,因為我們每天除了塑化劑以外,都吃下了很多化學添加物,那些對身體都有潛在風險,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反正每天都吃那麼多不健康的食物了,喝兩瓶塑化劑有什麼關係?
下次遇到把中國大陸沿海核電廠分布圖給妳看的人,請他去喝塑化劑吧!
反核或反核四這個議題因為真的比世界棒球經典賽還要艱澀許多,許多德高望重的人,這時候都怕講錯話,因此不願意表態。但我決定脫掉「微假文青」的清高面具,加入鄉民議論的戰場,是因為我漸漸覺得,反核四或擁核四不是一個三一九槍擊或藍可兒命案的真相問題,而是一個你怎麼看待人性與未來的態度問題。我不需要完全證明自己是對的,也不需要完全證明對方是錯的,我只是表達一個態度,一個信念。就算我可以提出以上六個擁核四觀點的瑕疵,也不代表反核四就是「對」的。
反核四與擁核四都沒有對錯,沒有一方是錯的,只是反映了兩種態度差異:擁核四的人,像是因為怕沒肉吃,所以寧可吃一個有致命風險的肉,但另一群反核四的人,拒絕吃有致命風險的肉,他們堅持要(也相信能夠)找到另一種安全的食肉來源。無論核四最後有沒有建,台灣島上的人類都有可能安然度過「好長一段時間」,但是也有可能不如預期:例如核四停建之後,台灣島上的人因為沒電用,夏天無法開冷氣而熱死;或者,核四續建了,果真在不久後島上的人因為核災而滅絕。
但是,那群決定「吃有風險的肉」的人,永遠沒有勝利的可能,因為他們可以堅稱自己是「正確的」,唯一一種情況是,核電廠在壽終正寢之前,核災都沒發生,但這其實不能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只是他們夠幸運(或沒那麼不幸),他們「賭」對了,這群人屬於賭徒,賭徒不需要做太多事,只需猜測(徐旭東我在說你,[指])。
然而反對核四的,也就是拒絕吃有致命風險的肉的人,是一種堅持不與劣質品妥協的態度,是堅持不對粗糙的決策過程而退讓。他們「相信」,假若核四真的停建了,人們會有更大的動機,創造出比核四更好的創新解決方案,他們相信未來、相信人的潛力。簡單說,就是當你沒冷氣吹的時候,你就會想出怎麼省電、怎麼發電了。然而,也可能核四停建之後,更好的解決方案一直到地球資源耗盡之前,也沒有出現,然後人類就滅絕了,即便這個情況也不能說這群人當初的決定是錯的。但是他們的確失敗了,他們嘗試了所有的可能性,卻沒有辦法挽救大地之母的生命,他們像是創業家,用盡所有力氣,來承受結果,他們不是去猜測,然後什麼事情也不做,他們去實踐,去尋找答案,但是可能失敗、空手而回。
如果你想要當什麼事情都不用作的賭徒,最好不要反核四,因為反核四可能會帶來電價上漲的威脅、可能會減低國家競爭力、可能會讓你最後沒電可用、沒冷氣可吹,你不如去賭賭看,建了核四,可能在你有生之年都不會出事,你冷氣照吹、日子照樣過。
至於選擇反核四的人們,你們真的是瘋了,挖個洞給自己跳,這個洞裡面,有可能沒冷氣、沒網路、沒電燈,但你們居然願意承受這一切,因為你們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有更好的辦法,你們相信面對逆境的爆發力,相信改變與創造的可能性。而我也要跟你們一起跳了,希望這個洞不是太深太黑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