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我的婚禮人生

最佳男配角
感謝我的好友們

我當過伴郎
當過招待
當過婚禮主持人
當過婚禮after party主持人
當過婚禮司儀
當過訂婚宴的司儀
當過好友致詞
還當過抽捧花的人
唯一不能當的,大概就是花僮了

有我赴湯蹈火不辭千里趕到的婚禮
也有我不該也不願參加的婚禮

這是我的婚禮人生


聽說許多女生都會幻想自己的婚禮,也許是浪漫華麗、或溫馨感人,總之那是一天自己可以擔任女主角的機會,就算人生當了一輩子的配角,對於自己擔綱女主角的這部「婚禮大戲」,無論預算多少、卡司是來自好萊塢還是寶來屋,都值得滿心期待、用心投入。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婚禮的模樣,對於自己是不是有需要「導演」、並「主演」這部戲,也沒有什麼定見,但是多謝我的許多親朋好友,讓自己有很多機會擔任不少「婚禮電影」的男配角,回想起來,也串成了我精采有趣的「婚禮人生」。

許多人參加親友婚禮必然經歷的角色就是「路人甲」,我也當過路人甲。有可能妳只是別人的攜伴,所以和婚禮男女主角不熟,也有可能妳甚至是婚禮主角人生裡的路人甲吧,那為什麼還要參加?因為幾乎每部電影都有路人甲啊,有些婚禮總有些充場面的需求,或者你參加這婚禮的原因,可能是妳曾經參與過男女主角的某一小段人生,只是過了這一小段人生之後,妳對他來說可能就是路人甲了。可以想見,路人甲的台詞通常不用很多,大概就是男女主角逐桌敬酒的時候對他們說聲:「恭喜」,然後也許在離去前合影留念,路人甲的工作就結束,可以去領便當了。

除了路人甲,我當過「第一男配角」,俗稱伴郎。通常大家對「第一男配角」的印象,就是要當武打替身,迎娶的時候如果要做些體力活,伴郎或男儐相必定得用肉身來成就所有女主角設下的考驗。但我兩次第一男配角的經驗過程都相當平和,沒有武打或爆破的動作場面,全都走溫馨樸實的路線,我也沒什麼難記的台詞,只要我那天沒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可以陪著伴娘牽手走路,大概就可以全身而退。伴郎的角色,不需要太搶戲,但是曝光的鏡頭挺多,通常喜宴還沒開始之前,尤其在所有路人甲戲份開始之前,就已經上場,「早到晚退」是第一男配角要有的基本認知,這是一個用「時間換取戲份」的角色。

我也擔任過婚禮「招待」,勤快與機伶是「招待」的必備戲路,但招待的戲份通常只集中在婚禮前半段。可以當招待代表妳跟男女主角之間的交情或關係,所以婚禮下半場,不論是勸酒還是起鬨,都可能是可以讓你再搶點戲份的方式。

在許多婚禮電影男配角的戲份裡,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是「主持人」。戲份重、台詞多,感性與理性要兼具,溫馨與詼諧的戲路都要發揮。我擔任過婚禮主持人的角色,剛好因為我同時是男方與女方的朋友,對於兩人的過去、交往的過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那時候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忍住不能爆料:男方的前女友與現任女友,也就新娘,都是我的好友!我演的這個主持人的戲碼就是「人生總是讓你意想不到」。

除了婚禮主持人,我還擔任過婚禮After Party的主持人,既然是after party,通常尺度比較寬,所以我那時候就把這一段戲當成「美國派」來演,不必矯情,但可以鹹濕。

主持人需要臨場反應,「司儀」則容易照本宣科,簡單講就是比較「沒有戲」。我擔任過婚禮的司儀與訂婚宴的司儀,這種戲路通常不容易發揮,也很難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這個角色的路線,與整個婚禮的卡司或劇本直接相關:畢竟我在國小的活動中心擔任婚禮的司儀,與在高級飯店裡擔任訂婚宴的司儀,是截然不同的挑戰。一個是民視的戲,一個是公視的戲。

「好友致詞」是另一個婚禮戲路的挑戰,幾年前我第一次擔任這個角色,為認識超過十年的超級好友上台致詞,但那時候大概是因為我剛演完香港的古惑仔人生回到台灣,打打殺殺之外的內心戲很不會演,所以當時擔任這個角色的演技略為生澀膚淺,就像劉德華在演「與龍共舞」一樣。

今年我又有機會擔任「好友致詞」的角色, 戲份被安排在峇里島世紀婚禮的第一天welcome dinner,但我這次挑戰婚禮導演的極限,居然在飛往峇里島的當天早上,才發現自己的護照有效期差七天而不足半年,被航空公司拒飛,我只好火速前往外交部補辦特急件(小朋友不要學),讓我當天外交部下班之前拿到新的護照,隔天早上再搭機啟程。我隔天上飛機之前,就已經穿好婚宴的服裝,我的西裝褲與皮鞋,對照同行要去峇里島的度假風旅客,看來實在格格不入,但知道自己必須要拖著行李前往花園婚禮的會場(上次下飛機拖著行李去婚禮會場是去基隆的海鮮餐廳),也許才趕得上見證感人的時刻。雖然我錯過了第一天的致詞機會,但導演顧及舊情還是讓我在第二天婚宴裡補足戲份、上台致詞。我準備了中文與英文版本,中文比較長、尺度比較寬,英文比較短、垃圾話較少,兩個版本內容有些許雷同,但是各有各的梗,可惜不知道為什麼,我那天講完中文版本之後,突然覺得很想下台,所以英文版本便三言兩語帶過,梗都丟到垃圾桶裡了,還不能資源回收。但我「好友致詞」的戲份,當天並未完全結束,在友人慫恿之下,我在After Party的男女主角第一隻舞結束之後,對著星空吶喊我對新人的祝福,接著雙眼望著男女主角,彷彿像此生無憾地後仰墮入infinity pool,身陷在被我攪亂平靜的泳池水裡,以表達我對婚禮導演與男女主角被迫臨時更動劇本的歉意。

真正挑戰我婚禮演技的戲,並不是這些檯面上的角色,畢竟無論主持人、伴郎、或致詞嘉賓,都已經有一套形象,抓住幾個原則,就不難滿足戲份的要求。真正要演的絲絲入扣,像華仔演「桃姊」那樣在平實中展現細膩情感的,其實是那不被定義的婚禮角色。當我飛越超過四個台灣的距離,出席那場不知該不該出席的婚禮,「那些年」的回憶便被一一撈起。女主角的媽媽問起了我的近況,許久不見的友人對我寒暄,女主角的姐姐當天坐我旁邊的位子,同桌不認識的友人,提起女主角在「那些年」的故事,殊不知「那些年」的男主角,就是同桌的我,我只能用若無其事的笑容化解尷尬。這部戲的主題曲:陳奕迅的「婚禮的祝福」。

婚禮上的戲,都是演給別人看的,婚禮之外的戲,才是自己的酸甜苦。我出席過的婚禮,也許對我很重要,但我沒出席的婚禮,卻可能才是我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