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上海很大很富有,台北很小很滿足


MBA畢業之後,Gina進入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成為亞太區培訓幹部,待過新加坡、曼谷、台北、東京等城市,最後在上海落腳。她在上海這幾年來,生活與工作已經適應,雖然單身的她,偶而也許有點鄉愁,夜裡的寂寞隨著燈熄之後,她又要打起精神面對明天工作的挑戰,但她畢竟離開台北溫暖的家有七、八年了,也早已習慣這種必須同時擁抱自己內心的依賴與堅強的日子了。

在上海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這麼多年來,她一路看見中國本土人才的自尊就像中國的通貨膨脹一樣,持續高漲,因為全世界對於中國各地與上海的投資,總是深怕落後,可以過度投資、卻不能夠保守,只怕賭太少,不怕賭過頭。


Gina觀察,對於中國本地的求職者來說,若要追求一個職位,絕對不能等到「準備好了」才開始追求,不能等到你存夠錢買了雙B才去追你的夢中情人,你要直接出現在她眼前,告訴她,明天你就要買下法拉利載她去兜風,只要你今天馬上去銀行貸款。這是中國當地的「狼性」,胸懷遠大,志兮天下。

所以在上海,三十出頭年薪超過三五百萬台幣的中國本地打工仔(上班族),就像台北的茶飲連鎖店一樣容易找到,因為他們跳槽比台北人換個理髮設計師還要容易,各家企業也願意挖角,願意投資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人」身上。

「永遠都有更新、更大、更快的東西出現」Gina這樣說:「每個街角隨時可能都有個億萬生意出現!」所以在中國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追逐是必要的,你只能不停的追逐,因為世界(市場)就像當初成吉思汗統領歐亞的那片疆土一樣那麼廣闊,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才會到陸地的盡頭。

回到台北過年休假,坐在師大永康商圈、充滿佈置巧思與親切服務的咖啡店裡,Gina卻又讚嘆且留戀這個她長大的家鄉,一個充滿人味的地方,一個與上海相比,顯得迷你又陳舊的城市。與她一起在咖啡店裡聚會的大學同學,每個人在台北的工時都比她在上海還長,但薪水可能還不及她的一半;雖然他們的生活總是被辦公室給綑綁,財務與收入也無法讓人隨心所欲,但Gina總是可以感覺到他們靈魂的自由,他們懂得用最有限的資源,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在台北這個小城市,台灣這個小市場,商業很難變出什麼新花樣,內需型企業只用「有經驗」、「準備好」的人,因為市場缺乏高額潛在報酬,不值得「冒險」投資人才,更何況是沒有準備好的人才。資方的保守,所以薪資停滯不前,畢竟勞方的選擇也不多。

在台北當個企業員工,要像在台北街頭巷弄裡經營的各式風格咖啡店一樣,老闆要兼服務生,不只咖啡要香淳、服務要親切,甜點或輕食也要經得起許多自以為犀利的部落客的挑剔與鑑賞,就連咖啡店空間的佈置與杯具擺盤,都要很「上相」(因為部落客愛拍照上傳部落格)。如此用心地經營這樣的咖啡店,扣掉租金與人事成本後,卻不能賺多少錢,因為許多台北浪漫的顧客,帶著蘋果筆電,使用咖啡店裡免費的無限網路與插座電源,才點一杯拿鐵就要坐幾個小時(根本就是在說我自己這個假文青)。台北的企業員工就像這些台北個人咖啡店的經營者,會的要很多、做的要很勤,但錢領的要很少,他們以此安身立命卻還要承受企業大老闆或媒體說他們胸無大志、不夠積極的批評。

好險,這些咖啡店的老闆,很少人是為了要賺大錢,才開咖啡店的。他們沒興趣追求糕點會過期的「85C」的成功模式,他們只是想用更精緻、更溫熱、更浪漫的方式,來經營他們的生活與空間,他們不追逐,因為台北不是上海,台北那麼小,才跌一跤就可能掉進太平洋,追逐根本不是台北或台灣的本質,他們只能經營,用心、用感情過生活,沒有更大、沒有更新、沒有更快,卻還是有機會可以更好。

Gina與大學同學的新春聚會結束,走出這間咖啡店之前,拿了一張這咖啡店的名片,心裡想著,什麼時候也可以回台北定居,擁有這樣的一間溫馨小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