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我的人生比較好

有人比我不幸,我就覺得自己幸福;有人比我幸福,我怎麼看自己都覺得不幸。

「比較」總是無可避免的。很多人教育小孩的方式,也是要透過「比較」,讓她們認知自己的「不足」(例如:妳看人家小孩多乖巧、大便都會大在馬桶裡)、或是認識自己的「富足」(例如:妳看人家小孩都沒衣服穿了,妳還吵著要哀鳳)。

不過長大了,是不是還是一直要透過「比較」,來定義自己的幸福與快樂呢?

「比較」還是很需要的。比較的結果,會告訴我們自己的位置,提醒我們是否該力爭上游了。「比較」也可以幫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群體。

例如,他用現金買的豪宅,我卻連貸款都買不到他的廁所…這樣會讓我知道,原來我在M型社會的左邊,他在右邊。如果我擔心從此以後社會資源對我這左邊M型社會的人不利,也許我該學他一樣去當個banker。

不過,「比較」常常只是告訴我,自己是不是該做得更好、更努力。卻不會告訴我,該怎麼做得不一樣。從小我總是被告知,要成為一台比人家更好的筆記型電腦。但是,跳脫比較的人,也許直接就變成一台讓全世界瘋狂的i-pad。

見山是山

以前當學生或工作的時候,選擇做某些事情,是為了要證明自己「比較好」。

見山不是山

後來發現,自己怎麼比,都是人外有人。既然沒法證明自己「比較好」,又不是真的愛這件事,為什麼要繼續做?所以決定不幹了。這個時候的自己,是想要跳脫比較,變得「不一樣」。

見山還是山

想要不一樣,其實還是一種比較。好像自己沒有與眾不同,就失去意義一樣,像一種落魄的藝術家的心情。

後來才知道,其實甘於被忽略,才是真正的與自己相處。因為不甘於被忽略,只是在追求別人的認同,那不就是小時候常常在做的事情?

所以這個時候,我又可以回去做以前那件事情了。這時候,不再是為了比較了,而是為了一些心裡面覺得重要的事情:例如金錢、愛情、繁衍後代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