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虎年新希望 - 長長的路要慢慢的走

雖然離2010年的第一天很久了,但還是要說明一下我的新年新希望,因為聽說把自己的計畫公諸於世,比較會有壓力,親友會督促妳完成、也會為妳的努力與進步而鼓勵。所以我就當成是我的虎年新計畫吧!

我虎年的主題就是:focus(or simple)以及slow。

Simple與focus是一體兩面,只要simple,就比較容易focus。但熟識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兩個字,向來不是用來描述我的。我向來不focus,因為我的生活不simple。我搞七捻三、三心二意,樣樣通、樣樣鬆應該比較符合我的寫照。

不過隨著我許多朋友,過著越來越簡單的生活,我也開始有了反省。家庭與小孩是他們的重心,Primo與Barcode的邀請,比不上紙尿布的網路折價券。也有人不當了banker、開始賣蛋糕;有人不再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選擇到學校傳授武功心法。

我的simple是為了focus,focus要讓我專注在一兩件重要的事情上。而如果我真的能夠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速度也許就不那麼重要了。只要我是持續的專注,日積月累慢慢來(slow)也能夠有顯著的改變。反之,如果我不專注、不simple,我必須要「多工」(multitasking),我就必須要很快,不然很多事情會完成不了。

可能以前我過度在乎「快慢」這件事。念小學開始,我就是「早讀」。因為早讀,台北市的小學不收我,我只好離開父母被送到彰化的爺爺奶奶家,從彰化的小學開始「早讀」。申請MBA的時候,即便工作經驗不長,但仍然執意申請,也許是寧可「早」念也不願「晚」念;然後考試、申請學校、忙碌的工作,全都一起來,一樣也不肯放手,就為了怕「慢」了。我開車也求快,但我極少超速,我靠的是路線規劃,這個「路線規劃」包含:在哪一條路上,妳通常應該開哪一個車道(內側、中間、或外側),因為每個車道在機率上可能會有不同的平均車速;我還在乎紅綠燈的等候時間,所以要減少紅綠燈等候,減少路線當中「轉彎」的次數是重要的,每個紅綠燈之間的銜接、相對秒數等等,都是會影響快慢的因素。
我除了開車不慢,我就連走路也要求快,我會「超車」,也會「超人」,我連前面的路人走路太慢,我都會「超」。剛出社會的時候我「趕公車」上班,到香港之後我有時變成「趕飛機」。趕飛機有時是因為工作而逼不得已,但我即便已經到了final call,剩下十分鐘就要關機門,我都可能堅持要到旁邊的機場貴賓室用三分鐘吃完一碗(辣味)麻醬麵或擔擔麵,再喝完一杯柳橙汁,然後再飛快步向登機閘口。我為的是自己上飛機之後,可以不要餓肚子然後要吃飛機餐,可以一路從起飛睡到降落。

我到底在趕什麼?

人生很長,尤其現在的醫療科技進步,survival早已經不是我們在乎的,sustainability才是個大問題。妳不怕只活了三十年,因為現代人不吃苦,及時行樂早就人人奉行。妳該怕的是妳將要活九十年,請問妳的六十歲到九十歲,妳這個「老人」該怎麼過?

以前常聽很多人說,賺了多少錢後要提前退休,好像這種日子應該很令人羨慕。我覺得這種觀念有誤導,因為暗示人生是可以被切割的,四十歲前做不開心的事情做的要死要活,但是賺很多錢;四十歲後什麼事都不用做,然後慢慢花錢。但是如果你活不到四十歲呢?或如果四十歲之前,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又如何需要退休呢?還是退休以後一定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一廠空虛與繁華落盡?難道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輩子嗎?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麼就慢慢做(slow)、專心的做(focus),就算到了六十歲,也不用擔心該怎麼過、也不會想退休、也無所謂退休了。

我但願自己能夠有一種生活的focus,簡化之後,我就可以慢一點,慢一點也會健康一點,也會更sustainable,不用擔心退休、然後「一路玩到掛」。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我的上半場

如果用「經驗」來看我過去超過三十年的人生(雖然記憶所及,也許不過二十年左右),我自己覺得是美好的,是沒有遺憾的。我該感謝很多人, 因為他們,我才得以擁有這樣美好豐富的經驗。有很多人生故事,讓我即使此刻死去,也還覺得回味無窮。無奈的是,我不能見好就收,我的人生電影不能只演一半,我拍了一半的戲,不可以說停就停,這樣我對不起導演、對不起製片、對不起其他演員、對不起所有這部片的工作人員。是因為他們,我才能擁有這美好的人生上半場,我不能說走就走。

但我的下半場,說不定會因為某種因素,變得不精采。例如,我的上半場,劇情的背景是像Sex & the City的繁華都市,角色需要膚淺的追名逐利,我的能力與特質剛好可以適應在這個背景下的角色;但是到了下半場,如果場景變成了「搶錢、搶糧、搶娘們」的投名狀的戰亂時代,同時需要武打與愛恨情意的內心戲,但自己演戲的功力卻又無能為力詮釋這個角色,因而會讓我這齣戲的下半場變得乏善可陳。

或者其實也無所謂精采不精采的問題,只要是自己用心演過的,都會覺得感動,都會覺得精采,無論是愛情片、親情倫理片、戰爭史詩片、驚悚片、搞笑片、甚至紀錄片,都有每個人詮釋的方式。

但我猜想,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下半場的精采要比上半場困難很多。因為上半場的時候,大家都配合你、還有好的劇本、好的導演、好的攝影與服裝。在上半場,有父母當導演、家庭當片場,連國家都有義務教育送給你,當成妳拍片的出外景的地方。妳沒有太多責任,無需顧慮拍片成本、不用打點場務燈光,有時還有替身演員(父母)幫妳操刀。但下半場,你慢慢的也要擔任一些劇本的角色、分擔導演的工作、偶而還要兼任攝影與服裝。妳的責任越來越多,要幫小孩寫劇本、幫老公做剪接、還幫父母處理片場大小事,有的時候製片還告訴妳超出預算,甚至妳的男主角要換人(離婚、劈腿)…這也許是為什麼,多數人都只有上半場精采的原因。因為上半場你只要當演員就好。

不過相對於那些,上半場處處受到限制的人,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些人沒有遇到好的導演、好的劇本、或好的工作人員,所以上半場演起來也是倍感辛苦。到了下半場也不能休息。

說不定有些人為了延續上半場的精采,所以選擇延遲他們的「責任給付」。他們選擇單身,單身因為不用當別人的導演、不用幫別人寫劇本。他們選擇繼續當自己的演員,不願意接受同時擔任製片、導演、及編劇,因為小孩很難搞、婚姻很單調…但這樣真的讓他們的下半場比較精采了嗎?或者只是不斷重複了某些灑狗血的片段?這樣的片,也許有Sex and the City的娛樂效果,但有沒有斷背山的深刻細膩呢?

我不知道讓下半場精采、拍一部好片的秘訣是什麼。但願再過了三十年,我不但有了答案,還能拍出另一部風格獨特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