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台灣駐港綜藝咖之興衰

在香港的時候,我有幸認識一些來自臺灣的朋友。也許是因為大家都在外地的關係、同時也有非常類似的背景(學校、職業、單身等等),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我們慢慢從一些娛樂通告(蘭桂坊、KTV、飯局等等)中彼此熟悉,變成在香港相依為命(或借酒澆愁)的好(酒肉)朋友。

這些主要的幾個成員當中,每個人在香港出道的時間不一,很多是06年出道的、也有更早幾年就在香港藝壇屹立不搖的長青樹。這群人的組合陰盛陽衰,我當時香港的同事都覺得那不是天擇因素,純粹是我個人操弄使然,但我至今仍覺得我蒙受不白之冤,畢竟一切都是緣分。而且我有相當事實根據的辯護、絕對與我個人好惡無關[註1]。

在這群台灣人裡,年紀屬我最長,可見當時(2006或更早)他們女生到香港闖蕩的時候、雖稱不上含苞待放、至少也是花樣年華(或掙扎在花樣年華的盡頭?)。我們認識的時候,有些人有各自的(不在身邊的)男女朋友、且都未婚,但我們都將大部分的時間,貢獻給我們的工作、同事以及客戶。即使我們平時的睡眠不算多,但週末的寶貴休息時間,寧願給一些蘭桂坊的夜間通告、也不願意一個人在家裡蓋著怎麼蓋都不覺得暖和的羽毛被入眠,畢竟心靈的孤單最寒冷,即便在熱帶的香港,十件cashmere的毛衣穿在身上也會冷的發抖。

除了蘭桂坊的通告,在香港一定要上的通告就是美食節目了。無論是中環、SOHO、銅鑼灣甚至九龍新界,都有這群食尚玩家吃美食、聊八卦的蹤影。

有台灣人的地方,就會有KTV。當我們厭倦了蘭桂坊不熟裝熟的酒酣耳熱之後,我們開始喜歡跟比較熟的台灣朋友窩在CEO或加州紅[註2]的包廂裡,畢竟不用保持形象的感覺比較high。而且每個人都有拿手絕活或成名曲:勁歌金曲、始終有你(香港回歸十周年大合唱)等各家台港流行歌曲……我起初跑這些KTV通告的時候,常玩到早上五點才從銅鑼灣走路回家,途中經過公園或運動廣場,還可以跟早起運動的阿伯打招呼。

其實香港在我們這群人出道的前後,還是陸續有來了一些台灣朋友,我們後來歸納自己這一群人的特色就是,講話比較賤。我們不擅長噓寒問暖、不流行謙虛、白目是大忌,但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都是我們的強項。

由於我在香港工作的時候,不務正業、吃喝玩樂的時間多,所以我這群工作以外的台灣好友,也因此而在當時香港的同事間有所耳聞(他們多已離開我以前公司)。在我大肆宣傳之下,在星光幫還沒走紅之前,我這些朋友早已個個聲名大噪。

他們除了在演藝圈唱歌跳舞的基本功力之外,每個都身懷絕技:投資銀行導遊界以及吹牛骰盅一哥、私人銀行及娛樂通告一姊、固定收益業務兼買口香糖跑腿A咖、金融風暴殺手、大中國區股市分析天后、以及整垮雇主魔人…等等。他們不只懂金融商品、也懂各國夜店罰酒遊戲,他們不但分析國際投資趨勢、也精通吃喝玩樂與各式紙牌遊戲。

然而,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蘭桂坊總會打烊、K歌總要結帳。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幸福要去追尋,加上全球金融風暴,昔日加州紅裡的勁歌熱舞都跟那些過去意氣風發的banker一樣,漸成過往雲煙。只是banker還會回來,加州紅裡的歌聲已經不再…

先是演藝圈長青樹之娛樂通告一姊決定(暫時)退出香港藝壇並遠赴海外進修,號稱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前,香港的最大損失,各週刊皆以頭條報導;接著通告一姊的好搭檔我本人,也決定搬出我三面採光的小公寓、告別我鍾愛的香港夜景,返樸歸真,回到台灣建設鄉土。而吹牛骰盅一哥也敵不過良心的呼喚,從燈紅酒綠的銅鑼灣遷移至適合居家生活的奧海城,過著溫馨且低調的兩人世界(儘管他仍是投資銀行導遊界的一哥)。另外固定收益業務的永遠不老MBA玉女,搶在牛年之前完婚,正式成為家庭生活新價值的代言人,同時也開始示範台港遠距離婚姻關係的維繫要訣。此外,最近在台灣部落格界最為人樂道的姻緣[註3],小史與仙蒂,更是宣告這群曾經風光的台灣駐港藝人A段班的正式瓦解,股市分析天后變成有名有份的洗手作羹湯的良家婦女,這對台港演藝圈都可說是個重大打擊。

我不禁想起,在全盛時期「大銅鑼灣」的繁榮景象 – 以上我提到的幾個要角,曾經都同時住在「大銅鑼灣區」:珠城三花以及一哥的6P公寓在銅鑼灣中心;我的無敵三面採光大海景雖在舞火龍的大坑,也僅只是咫尺之遙(否則我怎能從CEO步行回家);另外兩個北角姊妹也是銅鑼灣的鄰居而已(其實一個在北角、另一個在下一站,天后,但就地產仲介[註4]來說,這些地方可屬同一區)。

然而,此景不再。一姊搬離因她而聲名遠播的珠城大廈;一哥也為了更好的家庭生活而離開銅鑼灣市區、進駐奧運;天后追隨愛情而搬至大坑、後來到奧運成為一哥的鄰居;我本人也放棄了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的景致,回到台北民生社區的懷抱…

銅鑼灣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

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相信此刻必定還有許多的台灣通告藝人,在蘭桂坊、銅鑼灣的各個娛樂節目中穿梭。

 

 

註1:當時(2006)到香港發展的台灣人,雖然不是只有我們這幾個,但從我個人的network延伸出去,最容易認識的還是具有MBA背景或同個大學的台灣人。而這些人,在香港金融業鼎盛的時候,正好大都是某大學財金系的校友,而該系至香江發展恰好也是以女性為多。

註2:香港沒有台灣人最鍾愛的錢櫃,CEO以及California Red是銅鑼灣最主要的KTV場所。

註3:參見台灣部落格一姊:壽司 http://www.cwyuni.tw/blog/post/23026342

註4:我在香港的房屋仲介,與我住在北角的好友是同一個,他也帶我看過天后及銅鑼灣地區的房子,所以我說就這位仲介來說,我們都住在他的管轄範圍內。他是名相當好的一位資深仲介,我都介紹給我所有搬去香港的朋友,歡迎來信詢問。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大世界 vs. 小世界

過去這幾個月,圍繞我周圍的對話,與過去這幾年有了不少的改變。

當我還在顧問公司的時候,我身邊對話的內容像是商業周刊、經濟學人、或者至少也是Cheers雜誌,跟工作事業相關的,偶而附帶一些吃喝玩樂的資訊。我們談論的是macro的事情,是「大」事情,是動輒幾百萬、幾千萬或更高金錢價值的事情。我們像是Business Week的記者,寫的東西有專業、有深度、還搭配圖表、數字,展現過人的分析論述能力。我們談論的內容,甚至會有人願意付錢聆聽,他們付很多錢(常常太多錢),就為了知道我們的觀點(point of view)。我們不太在乎那些平時路過的mom-and-pop shops(雜貨店?),因為我們放眼全球。我們標榜犀利、精確,我們每個都是Mr. Big,我們穿西裝,談「正經事」。

而過去這幾個月,我身邊對話的成份轉變了很多。不再是商業周刊或天下雜誌,內容充其量是時報周刊、有時候是壹週刊、甚至獨家報導。我談論的總是micro的事情,都是「小」事情,啦裡拉雜的;談論的人,也不用學歷、不用經歷,所以也沒人要付你錢、用消費券買都還得找零。談論這些事情,不用專業、不用資料(更不用附資料來源)、不用負責,只要自己爽就好。可能是談論關於週末party誰穿的很暴露、也可能是怎麼樣使用剛拿到的消費券、方大同的新歌好不好聽、或者是你最近被劈腿心情、以及你家小孩上什麼才藝班等等。不過我們還是有點深度、有時候可能太鉅細靡遺了,所以我們的話題生動活潑,酸甜苦辣樣樣都有。我們見到CNBC或非凡財金台就轉台、我們跳過WSJ不看、只看蘋果日報的社會新聞。我們很狹窄、不知道全球經濟的趨勢;很短淺、因為我們也不談論Quarterly forecast、不談論三五年的策略規劃,只關心明天下不下雨;我們不知道怎麼解決複雜的商業問題,因為我連這封簡訊該不該傳給剛剛在room 18認識的女生都舉棋不定。我們是Kerry面前的Mr. Big,一個做過幾億生意卻連婚禮都會怯場的傢伙。但是我們不穿西裝,短褲配夾腳拖就有談不完的風花雪月了。

雖然說穿西裝的時候放眼全球,航空公司里程數不斷累積,但是談來談去很可能沒有一件事情跟自己有關:例如三聚氰胺在中國市場未來三年的供需(這的確是我過去的case之一)、台灣消費金融的未來展望、香港通訊產業的企業客戶開發策略等等。請問這些事情跟我有個屁關係啊!

現在我穿著牛仔褲,想的不出是我等一下是要先去gym還是先去洗車、facebook上的留言我應該怎麼回應、明天的婚禮我應該包多少…都是小事,沒有英雄史詩電影的悲壯與格局,都是小品電影的深刻、細微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