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絕種正妹

我外婆很傳統,教育方式也很傳統,通常灌輸子女的概念就是: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自己的小孩好!我有很多朋友,也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父母的責罵與警惕通常多過於鼓勵與肯定。

不過這種觀念近年來已經不流行,我那些朋友即便是在「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較好」的教育觀念下長大,現在為人父母了,對自己的子女通常會努力地建立他們的自信心,總是鼓勵多過於責備,從「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較好」的嚴格比較,轉變成「你真的好棒」的接受態度。

無可否認地,現在的小孩或年輕人,的確都越來越有自信心、越來越敢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發揮創意。

在台灣,尤其是台北這樣的高度「西方化」的都會城市,基本上都越來越接受、也習慣這種「你真的好棒」的教育方式與文化。

因為這種風氣的影響,你會看到很多人,即便真的沒有那麼好,也還是會「自我感覺良好」。還記得以前在美國念書的時候,常會聽到一些東方人(日本人、華人等)私底下討論某些美國人「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某些美國人的自信、甚至過分自信,常讓一些少數民族的東方人同學感到質疑。我猜測,我幾年前在美國遇到的這種印象,在我熟悉的台灣也會越來越普遍。

在我之前的世代在台灣受的教育方式,假設造成10%的人過度自信、40%的人有適度自信,50%的人自信不足。在我之後的世代,在台北的教育,可能造成60%的人有適度自信,30%的人過度自信,10%的人自信不足。總之,過度自信與適度自信的人,比例應該都會提高,雖然我不確定哪一群人會增加比較快速。

 

這樣的轉變,如果反應在所謂「正妹」這個概念上,可能會變成以下狀況。
從前的世代(接受從前的「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較好」的教育方式):

  • 10%的妹:不是正妹但自以為正(過度自我感覺良好);
  • 70%的妹:知道自己不是正妹也真的不正、或者知道自己是正妹也真的正(適度自我感覺良好);
  • 20%的妹:覺得自己不是正妹,但其實是正妹(低度自我感覺良好)。

現在的世代(接受現代父母的「你真的好棒」的教育態度):

  • 20%的妹:不是正妹但自以為正(過度自我感覺良好);
  • 75%的妹:知道自己不是正妹也真的不正、或者知道自己是正妹也真的正(適度自我感覺良好);
  • 5%的妹:覺得自己不是正妹,但其實是正妹(低度自我感覺良好)。

如果比較這兩個世代的「妹」,你會發現這個世代的「假正妹」(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比例,可能會增加一倍(根據以上假設數字),而這些增加的「假正妹」,在上個世代的「妹」裡,本來是第二個族群中的:「知道自己不是正妹也真的不正」的那些人。

我沒有學過任何教育理論,我也無意比較西方的「你真的好棒」的教育觀念,與傳統的「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較好」的教育方式,究竟誰優誰劣,但我只是隱約感覺到這個「你真的好棒」的教育風潮流行之下:假正妹變多了,而那些缺乏自信、過於含蓄、不懂表達自己的低調正妹,確確實實變少了

所以我預見某個族群型態的美女/正妹正在逐漸消失絕種當中。

那些「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雖然覺得自己不是正妹,但就因為這樣的含蓄與內斂,反而散法出另一種獨特且吸引人的氣質,是有別於「適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所散發出來的自信美與光彩。

「適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有點像是一間米其林三星的高級餐廳,著名、受到注目、門庭若市、也不吝嗇接受大家的褒揚與報導,但感覺有點高貴並且有許多美麗「包裝」,通常接待絡繹不絕的觀光客。「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比較像是一個手藝精湛的媽媽的私房菜,沒有受到「官方肯定」,但是美味仍然毫不妥協,沒有許多人知道,但是很真誠、沒有什麼包裝,最常接待熟客和有緣人。

從前世代有比較多的「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一方面因為傳統教育方式、一方面也或許因為媒體以及科技。假設有一個活在現代的「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即便她平時沒有對自己的足夠自信、不太敢表現自己,她也可能隨時不小心因為被某路人發現而透過PTT爆紅、然後愛追逐正妹的媒體也爭相報導,因此本來自信心程度不高的正妹,受到蜂湧而至的讚美與關注,而提昇了自我感覺,從此以後那個「含蓄、內斂」的正妹就此在地球上消失,變成「自信、燦爛」的wondergirl。

「含蓄、內斂」的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以及「自信、燦爛」的適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正妹,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只是就一個「正妹多元性」的角度來看,某個正妹族群的消失似乎令人惋惜。畢竟,你會希望這世界有米其林三星的高級餐廳,也會希望保有那些比較不為人知,但能帶給你同樣幸福感的媽媽私家廚房。

 

- 本文獻給所有我認識的絕種正妹